卡拉格撰文谈阿尔特塔,他认为阿尔特塔下赛季必须交出成绩,否则他在阿森纳的执教生涯将走到尽头——时间和借口都所剩无几,阿森纳亟需找到创造力的火花,以避免又一个“空白”赛季。
以下为文章内容↓
阿尔特塔周日带队前往安菲尔德时心知肚明,原本坚定支持他的阿森纳球迷,正在逐渐转变为怀疑者。
经历了又一个无缘奖杯的赛季后,唯一能阻止这种信心动摇的方式,就是让下赛季成为阿森纳22年来最成功的一年。否则,阿尔特塔的执教时期将更像是一段“重建岁月”,而非“辉煌时刻”。
阿森纳已经打下坚实基础,成为英超和欧冠中的顶级球队,距离成功仅一步之遥。但这种“等待巅峰”的日子不能无休止地延续,最终必须拿出实实在在的成果。
当一支球队像阿森纳自2020年以来那样不断进步时,主帅们总爱谈“旅程”的意义。然而问题在于,阿尔特塔执教下的阿森纳已经进入了第5个“空白年”——没有英超冠军,也在欧洲赛场上始终未能达到终点。
当主教练开始频繁为过去的努力辩护,试图缓解当下的批评,同时面对外界越来越多关于未来的疑问时,往往意味着他已感受到压力。
阿尔特塔最近的一些公开言论正逐渐有这种倾向,听起来更像是一位球迷在社交媒体上为伤病和裁判判罚抱怨不止。
例如他声称阿森纳在欧冠半决赛双回合“理应击败巴黎圣日耳曼”,这种说法招致了外界的讥讽。毕竟,恩里克的球队无疑是本赛季欧冠表现最出色的球队,双回合展现了他们的实力。
又如,在与新科冠军利物浦交手前夕,阿尔特塔将利物浦夺冠与阿森纳近两季亚军成绩作对比,也不太明智。若利物浦接下来三战全胜,将积91分,这超过了阿森纳历史上任何一支球队的单赛季积分。这使得阿尔特塔关于“斯洛特35轮拿分还不如我们38轮”的说法更显得容易被人取笑。
实际上,阿森纳去年同期积分是80分,前年是81分,如今这也仍只是个“第二名水平”。
如果这些言论仅存在于更衣室里,或许尚可理解。“足球是谎言”是拉法·贝尼特斯的经典语录——顶级主帅的“武器库”中,总有一项是心理暗示:让球员相信自己比对手强、走在正确的道路上。阿尔特塔和他的球员有权认为过去三年的细微差距决定了最终结果。
同样,他也可以说自己是“合适的主帅,错的时代”。他在2023年对抗的是一支赢得三冠王的曼城,在大多数时代,阿森纳那样14胜16场的冲刺本应足以夺冠。就像克洛普在2019和2022年发现的那样:即使率队踢出了俱乐部史上最出色的赛季,依然无法击败瓜迪奥拉,也只能苦笑。
从某种角度看,只要拥有合适的引援和环境,阿森纳很快就有可能迈出那关键的一步。
但现实是,足球是以结果为导向的运动,“未能实现目标”的合理解释,在旁人眼中往往只是借口。听起来残酷,但评判标准永远是“此时此地的成绩”,而不是“放在历史背景下是否值得肯定”。
2001至2009年间,我曾效力于一支几乎赢遍所有冠军的利物浦,却始终没能拿到英超冠军。今天仍有人在社交媒体上重复那句话:“你们从没拿过联赛冠军。”没人会去考虑我们当时面对的是弗格森的曼联、温格的不败军团,还有阿布拉莫维奇挥金如土的切尔西。赢不了联赛,故事就结束了。
一个俱乐部“失败”的合理理由,对其他人来说就是借口,尤其是伤病。几乎每个赛季的亚军都可以拿出“如果当时……”的遗憾。
本赛季,真正改变局势的关键伤病,或许是罗德里的缺阵——那场阿森纳对曼城的比赛最终打成平局。罗德里若在场,是否会彻底改变争冠格局?我们永远不会知道。更关键的是,到了赛季总结阶段,这些曾经的决定性因素已变得无关紧要。
1997-98赛季开局时,罗伊·基恩十字韧带撕裂,缺席了接下来的29场联赛。结果温格带领阿森纳以1分优势夺冠。除了曼联球迷,谁还记得基恩缺阵的影响?
当年那些争冠最终都拖到最后一轮才见分晓,但本赛季并非如此,因此阿森纳对“如果……就会赢”的种种论调听起来越来越不现实,甚至有些妄想。
说阿尔特塔的下一个转会窗是他最后的机会,听起来也许有些夸张。毕竟他在阿森纳已经积累了不少“信用”,因此相比于换帅,外界对他的支持仍更具韧性,这是合理的。
但没有人比阿尔特塔更清楚,如今围绕他的所有“好感”,已不再是因为他正在打造一支有潜力夺冠的阿森纳。
下赛季,他必须交出成果。否则,他留下的遗产只会是为下一任主帅打下的多年基础,而真正的收获,将由那位“补上最后一块拼图”的继任者完成。英超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