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张爱萍将军到酒泉某基地视察。突然,他发现有10多名背着斜挎包的战士站在不远处,张将军上前搭话,战士们的几句话入耳,他顿时火冒三丈! 1964年,张爱萍将军顶着烈日来到酒泉导弹基地视察,这个承担着国家尖端科研任务的军事要地,此刻正经历着全年最酷热的时节。 战士们每天要在40多度的黄沙里训练执勤,科研人员挤在铁皮房里做精密计算,每个人的军装都浸着盐霜。 这天正午,张爱萍刚结束上午的检查工作,正要去食堂查看伙食情况。忽然发现机关服务社门口蹲着十几个年轻战士,每人肩上斜挎着鼓鼓囊囊的军用挎包。 这些战士的军装虽然洗得发白,但风纪扣系得严严实实,后脖颈晒得通红发亮。戈壁滩中午的地表温度能烤熟鸡蛋,他们却像钉子似的扎在树荫底下。 张爱萍大步流星走过去,顺手摘下自己的军帽给个小战士扇风:“小伙子们从哪个执勤点来的?”领头的班长刷地立正敬礼:“报告首长!我们是三号区各哨所派来采购的。” 原来这些战士天不亮就徒步出发,走几十里沙路来基地采买生活物资,结果服务社缺货,只能空着手在太阳底下等。 老将军蹲下身翻看战士们的挎包,摸出几个硬邦邦的冷馒头,班长赶紧解释:“首长别担心,咱们带干粮了。” 张爱萍的手指在馒头壳上敲出梆梆响,突然转身冲着随行人员吼:“把基地司令给我叫来!”吼声惊飞了屋檐下的麻雀,吓得服务社售货员手里的搪瓷缸子咣当掉在地上。 基地司令满头大汗跑来时,正撞见张爱萍把冷馒头掰碎了泡在搪瓷缸里。老将军把泡软的馒头糊往司令面前一推:“尝尝战士们的好伙食!” 转头对着十几个战士说:“现在都去食堂吃饭,没菜就炒鸡蛋,没饭就煮面条!” 等战士们走远了,他又指着服务社空荡荡的货架:“30万修纪念亭的钱呢?给我改建成汽水厂!” 这话不是随便说说的,当时基地确实有领导提议给某位中央领导修纪念亭,连设计图纸都画好了。张爱萍在后续检查中发现,基地科研楼连个电风扇都没有,战士们喝的水都是带着咸味的苦水。 他带着技术人员跑遍戈壁滩找水源,亲自盯着建起过滤池,还从兰州调来制冷设备。3个月后,当第一根冰棍从新建的冷饮车间运出来时,整个基地都沸腾了。 有个老技术员记得特别清楚,张爱萍那天拿着冰棍没舍得吃,非要等外出巡逻的战士回来。结果冰棍在搪瓷碗里化成糖水,他就端着碗站在岗楼底下,挨个给换岗的战士喂一勺。 后来这事传到北京,有人说他搞特殊化,老将军拍着桌子说:“特殊化?那就特殊到底!明天再建个图书室!” 其实张爱萍心里有本明白账,当时国家正处在困难时期,基地每年光买维生素片的钱就要花掉普通工人半年的工资。 他带着后勤处长把各哨所的菜窖改造成半地下冰库,手把手教战士们用棉被裹冰块保鲜蔬菜。 有次发现某连队用军车拉西瓜,他当场把连长训得直抹眼泪,转头却让炊事班给每个哨所送去了20斤白糖。 这些事看着琐碎,在戈壁滩上可是要命的大事。 那年冬天特别冷,张爱萍特意从新疆调来300件羊皮袄,发放当天他亲自站在仓库门口,挨个检查战士们领到的皮袄有没有脱毛。 有个小战士领的袄子袖口有块补丁,他二话不说把自己的新袄子换给了战士。后来大家才知道,老将军那件袄子还是抗美援朝时发的。 在基地待的40多天里,张爱萍的吉普车跑废了两条轮胎。他发明了“流动服务车”,每月定期往各哨所送粮送药,搞出“戈壁菜园”,教战士们用骆驼刺当肥料种出萝卜白菜。 最绝的是用报废的导弹燃料罐改造成储水塔,解决了困扰基地多年的吃水难题。这些土办法后来被写进国防科委的工作手册,成了各基地效仿的样板。 多年后,有老战士回忆,张将军临走前夜召集全体干部开会。会议室热得像蒸笼,他让人搬来两个冰块,就着融化的冰水讲了三个钟头。 说到激动处,老将军解开衣扣露出肚皮上的弹疤:“当年打小鬼子都没渴死,现在能让同志们喝不上甜水?”这话说得在场不少汉子红了眼眶。 第二天送行时,战士们把攒了半个月的西红柿塞满吉普车,车轮碾过的沙地上留下两道鲜红的汁水印子。 在张爱萍的坚持下,那个所谓的纪念亭最终没建起来,倒是冷饮车间后来发展成西北最大的军用食品厂,不仅供应整个酒泉基地,还能给周边百姓提供就业岗位。 有记者去采访,老师傅指着锈迹斑斑的制冷机说:“这是张部长当年用修亭子的钱买的,比俺家孙子岁数都大。” 机器轰隆声里,仿佛还能听见老将军那句带着川音的吼声:“要亭子做啥子?不如多冻几根冰棍!”
1964年,张爱萍将军到酒泉某基地视察。突然,他发现有10多名背着斜挎包的战士站
鉴史忆往呀
2025-05-10 11:52:58
0
阅读: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