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钱学森在研发东风2号导弹时,发现射程不够,几乎所有人都建议要多加助燃剂。不料,一个小伙子站起来说:“不能加,一滴都不能加!而且要减少600kg助燃剂才行。”此话一出,全场一片哗然,可钱老却立刻陷入沉思。 1964年深秋的北京,东风二号导弹研发基地笼罩在凝重的气氛中。 原本计划射程超过一千公里的导弹在多次试射中总差着临门一脚,燃料舱加满后的试射结果总比预期短二百多公里。 这个要命的问题让整个科研团队愁云密布,会议室里专家们的争论声此起彼伏。 当时三十出头的王永志作为新入职的技术员,跟着前辈们参加了这次攻关会议。 听着老专家们反复讨论"增加推进剂"的方案,这个刚从莫斯科航空学院毕业的年轻人心里直打鼓。 他悄悄掏出随身携带的计算本,把各种参数重新代入公式,发现大家忽略了一个关键因素——北京秋天的昼夜温差。 半个月前那次失败试射时,燃料舱里结着薄霜的场景突然闪过王永志脑海。 北方十月的寒夜里,推进剂在低温环境下密度增大,实际灌注量比设计值多出了近三吨。 这个发现让他后背沁出冷汗——原来不是燃料不够,而是装得太满导致导弹超重了! 当这个毛头小子在会议室里提出"要减六百公斤推进剂"时,现场顿时炸开了锅。 有位白发苍苍的老专家气得直拍桌子:"咱们搞导弹又不是放风筝,哪有越飞不远越少装油的道理?"就连平时最照顾他的项目组长也连连摇头,觉得年轻人异想天开。 眼看自己的计算结果不被认可,王永志急得嘴角起了燎泡。 趁着午休时间,他抱着演算纸在钱学森办公室门口来回踱步,军绿色胶鞋在水泥地上磨得沙沙响。 没想到钱老不仅耐心听完他的推算过程,还当场叫来三个技术骨干重新核算数据。 那天傍晚,夕阳把研究所的白墙染成橘红色时,钱学森亲自拍板:"按小王说的方案准备试射!" 三个月后的戈壁滩上,随着指挥员倒计时归零,卸下六百公斤"包袱"的导弹划破长空。 当监测站传来"实际射程超出设计指标"的捷报时,整个发射场沸腾得像个滚开的锅炉。 钱学森拍着王永志的肩膀感慨:"咱们搞科学就要有这种较真精神,真理往往掌握在敢较劲的人手里。" 这次"逆向操作"的成功,让这个东北农村走出来的穷小子在航天系统里崭露头角。 谁也不知道,十年前他刚考上清华大学时,连计算尺都不会用。 在莫斯科求学期间,为了省下买笔记本的钱,他硬是把老师讲的公式定理都刻在脑子里。 有次为搞明白某个空气动力学模型,他连续三十个小时泡在图书馆,最后被管理员架着胳膊送回宿舍。 时间来到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 此时已是航天系统"顶梁柱"的王永志接过了总设计师的重担。面对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他带着团队从零开始攻关。 有个细节让同事们记忆犹新:在解决飞船返回舱着陆精度问题时,五十九岁的王永志亲自钻进模拟舱体验震动环境,下来时吐得昏天黑地却坚持要数据记录员"再测一轮"。 2024年6月11日,九十二岁的王永志院士在北京逝世。 三个月后,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发布公告,将编号为46669号的小行星永久命名为"王永志星"。 这颗运行在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如同中国航天人的精神坐标,永远闪耀在浩瀚星海。 信息来源: 新华网《王永志院士逝世 曾担任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2024年6月12日) 人民网《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命名"王永志星"》(2024年9月18日)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官网《东风二号导弹研制往事》(2020年10月16日) 《中国航天报》"航天功勋"系列报道之《王永志:逆流而上的开拓者》(2023年4月5日)
1964年,钱学森在研发东风2号导弹时,发现射程不够,几乎所有人都建议要多加助燃
文栋说明星
2025-05-10 14:30:1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