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6月,88岁的朱德被康克清告知,他唯一的儿子朱琦,在10天前就已经去世

江樵品史 2025-05-10 15:23:17

1974年6月,88岁的朱德被康克清告知,他唯一的儿子朱琦,在10天前就已经去世了,朱德听到这一噩耗后沉默了很长时间,张嘴说了一句话。   朱德出生于四川仪陇县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就怀揣着振兴中华、拯救民族的理想。他先后参加辛亥革命、领导北伐战争,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的杰出领导人之一。   然而,在朱德为革命事业奔波的同时,他与妻子肖菊芳唯一的儿子朱琦,却因战乱颠沛流离,成长过程充满艰辛。   幼年丧母,少年离父,朱琦先后由继母陈玉珍和姑母朱葆真抚养长大。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21岁的朱琦在四川老家被国民党强行征兵入伍,命运的安排让这对阔别已久的父子分别投身于两个战场。   得知儿子在国民党军队服役后,朱德十分牵挂,便托请周恩来想办法将朱琦送往延安。在周恩来的安排下,朱琦辗转来到父亲身边,自此开启了革命之路。   然而,严父慈母都不在身旁的朱琦并未因身份特殊而受到优待,反而被下放基层历练。   在抗日前线浴血奋战时,他不幸右腿负伤致残,但仍以顽强意志重返工作岗位,投身新中国的教育事业。   建国后,朱德作为开国十大元帅之一,但他却从未利用职权为家人谋取私利,一心扑在国家大事和人民利益上。   他经常教育朱琦,要听从组织分配,实实在在为人民服务。朱琦牢记父训,主动放弃部队团级干部职位,到铁路系统最基层做一名火车司炉,用汗水和智慧服务人民。   当朱德在北戴河车站偶遇儿子时,看到他在平凡岗位上兢兢业业的身影,作为父亲感到无比欣慰与骄傲。   然而,命运似乎格外喜欢考验这个坚强的家庭。动荡期间,朱琦遭受不公正对待,先是下放劳动,后又被贬为仓库管理员。   在巨大的身心压力,使他积劳成疾,1974年6月10日,58岁的朱琦因病在北京逝世。   为了不让年迈的朱德承受丧子之痛,家人刻意隐瞒了这一噩耗。直到10天后,妻子康克清才将实情告知朱德。   得知儿子英年早逝,朱德悲痛欲绝:“我就这么一个儿子,这么年轻就走了,受过高等教育,太可惜了。”   更令人唏嘘的是,两年后的1976年7月,朱德也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回望朱氏一门的起伏跌宕,他们展现出的坚定信仰、无私奉献、刚正不阿的崇高品质,犹如黑暗中的一座灯塔,照亮前行的航程,激励后人不断砥砺前行。   朱德、朱琦父子跨越血缘,连接理想的动人故事,必将在时光的洪流中熠熠生辉,为我们民族精神的宝库增添一笔厚重的财富。

0 阅读:99

猜你喜欢

江樵品史

江樵品史

往古者,所以知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