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喜欢“用力过猛”的文字 我看小说,主要是看文字。好的小说文字,表面像平缓流动的河水,但底下或许有暗流涌动。我不喜欢“用力过猛”的文字,看得人一惊一乍的。 这是我读刘玉民的《骚动之秋》后的感受。 这部小说也获了茅盾文学奖,不过是30多年前的获奖作品。小说写的是一对农民企业家父子,在当时,这题材蛮大的,蛮新鲜的,我估计此书获奖,与这个题材有关。 但小说中的人物,有点脸谱化、概念化。小说中的主人公,让我想起天津大邱庄的禹作敏。 我之所以最近买了这本书,就因为便宜,正版的,才12元。不过阅读过程中有好几次想放下,这跟我当年阅读《穆斯林的葬礼》的感觉有点类似。文字太老套了,看到前一句,就能猜到下一句大概是什么。 好的文字,看了上一句,你多半想不到下一句是咋样的。 刘玉民的叙事,明显用力过猛,他喜欢用形容词,喜欢景物描写,还喜欢用惊惊乍乍的口气。他的文字,看过就看过了,没有什么余味。 这也许与我刚读过刘醒龙的《天行者》有关,刘醒龙的文字就很安静,但在克制中可以读出很深的感情。刘玉民做不到这点。 不过,刘玉民很善于讲故事,这有点像叶辛。叶辛的小说,情节推动能力很强,一环一环紧扣着,所以他的小说很适宜改编成影视剧,情节紧凑嘛。但坦率说,叶辛的文字真的很一般。 瞎说说的,小说读完了,说几句读后感而已。 贴字二纸。最近一直在尝试写字时留白多一些,自我感觉是,留白多一点更有味道。
不喜欢“用力过猛”的文字 我看小说,主要是看文字。好的小说文字,表面像平缓流动
悦悦文化
2025-05-10 16:02:4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