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冲突最新战况再次印证,中国导弹发射精准定位百发百中!中国导弹的精准离不开众多科研人员的贡献,其中高伯龙院士功不可没,而他常穿着一件5块钱的背心在实验室里辛勤工作。他曾用18个月破译了“钱学森密码”,为中国导弹装上了“眼睛”,极大提升了导弹的精准度,以下是具体介绍: 钱学森的奠基作用 钱学森是中国导弹事业的奠基者之一,他提出了诸多前瞻性理论和构想,为导弹的精准打击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 钱学森弹道理论:20世纪40年代,钱学森提出了“助推—滑翔”弹道理论,即导弹先通过火箭助推达到一定高度和速度后,释放弹头进行高超音速滑翔,直至击中目标。这种弹道使导弹轨迹难以预测,能有效避开敌方雷达探测和反导系统拦截,还兼具弹道导弹的突防性能和飞航式导弹的灵活性,极大提高了导弹的命中精准度。 • 制导技术原理阐述:钱学森曾深入讲解导弹制导原理,包括洲际导弹的制导原理,为导弹精准打击目标提供了关键理论支持,使科研人员对导弹制导技术有了清晰认识,为后续导弹制导系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高伯龙的关键突破 高伯龙院士在钱学森理论基础上,经过长期艰苦钻研,成功破译“钱学森密码”,研制出激光陀螺仪,为导弹装上了高精度的“眼睛”。 • 激光陀螺仪的原理及作用:激光陀螺仪是一种利用光的特性来测量角速度和角位置的仪器,能够实时感知导弹的飞行姿态、速度和位置等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反馈给导弹的控制系统,从而实现对导弹飞行轨迹的精确调整和控制,使导弹能够准确地命中目标,极大地提高了导弹的命中精度。 • 科研过程的艰难:激光陀螺仪的研制难度极大,在高伯龙之前,这项技术一直被西方国家垄断,且对中国严格封锁。高伯龙和他的团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开展研究,没有实验场所,就改造食堂;仪器不够,就自己动手制造;经费不足,就精打细算,甚至连计算机软件都没有,高伯龙就自学编程。经过40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在1994年研制出中国第一台激光陀螺,使中国成为继美、法、俄之后世界上第4个能够独立研制激光陀螺的国家。 中国导弹的精准是众多像钱学森、高伯龙这样的科学家们不懈努力、接续奋斗的成果,他们以卓越的智慧和顽强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推动中国导弹技术不断迈向新高度,为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请加关注,看更多精彩
印度航母突然从港口消失,妄想一战定乾坤,有一款中国导弹在等它
【13评论】【1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