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4月7日,89岁高龄的杨尚昆不顾年迈,专程坐飞机来到延安,只因先前接到王毛毛的一通电话,毛毛是王若飞烈士的儿子,他告诉杨伯伯:当年在延安生活过的60多位革命后代,将自发组织前往延安,参加“四·八”烈士遇难50周年纪念活动。 杨尚昆1907年出生于四川潼南,家境富裕,接受了良好教育。1920年,他在成都高等师范学校附属中学读书,接触进步思想,1925年加入共青团,次年转为中共党员。他进入上海大学学习政治学,后赴莫斯科中山大学深造,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为革命事业奠定了基础。 1931年回国后,杨尚昆在上海从事工人运动,担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宣传部部长,组织罢工,宣传抗日主张。1933年,他到达江西瑞金,担任红色中华通讯社负责人,编辑党报党刊,传播革命理念。同年,他加入红军,担任红一方面军政治部主任,参与反“围剿”作战。 1934年,杨尚昆参加长征,任红三军团政治委员,与彭德怀并肩作战,突破敌军封锁。红军到达陕北后,他在多个政治岗位任职,参与直罗镇、东征等战役。1941年,他回到延安,担任毛泽东的助手,协助处理党务。1945年,他出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负责协调军政事务。 1946年4月8日,“四·八”空难发生,王若飞、秦邦宪、叶挺、邓发等领导人遇难。杨尚昆与这些烈士共事多年,参与悼念活动,整理遗物,表达哀思。这场悲剧加深了他对延安的情感。 杨尚昆后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1998年,他在北 京逝世,享年91岁,一生忠诚于党和人民。 1996年4月7日,89岁的杨尚昆接到王毛毛的电话,得知60多位革命后代计划赴延安纪念“四·八”烈士遇难50周年。他年事已高,但决定亲自前往,准备行装,重返延安。 杨尚昆抵达延安烈士陵园,王毛毛率领叶挺、邓发、秦邦宪等烈士后代迎接,队伍中有老人和年轻人。他与众人握手,参加祭悼仪式,献上白菊,低头默哀,表达对烈士的敬仰。 仪式后,他进入休息室,与后代们围坐,翻看老照片,追忆烈士事迹。相机记录下合影,他端详照片,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强调历史的公正性。 1996年延安之行后,杨尚昆返回北京,关注国家事务,与老战友通信,整理回忆录。1998年,他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他的离去标志着革命老一代的谢幕。 革命后代们投身各领域,有的在高校讲授党史,有的参与科技项目,有的从事公益。他们用行动传承先烈精神,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例如,叶挺后代推广红色文化,组织展览;邓发后代编写党史教材。 延安的红色印记历久弥新。革命纪念馆吸引游客,烈士陵园成为祭扫之地。延安建设红色教育基地,学生和游客在此学习艰苦奋斗精神。2023年,延安接待游客超8000万人次,红色旅游蓬勃发展。 延安精神被赋予新内涵,激励创新与使命担当。它不仅是革命的象征,更是推动民族复兴的动力,激励后人为国家繁荣奋斗。
下图是毛泽东刚刚从延安撤出不久后所拍,照片拍摄时间是1947年,当时,毛泽东年5
【8评论】【8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