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这一生,真的是到了六十岁,回头一看,才发现自己走过了怎样的一段路。 尤其是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他们的童年少年期,正是社会动荡、生活拮据的时期。 长大以后,又赶上各种大潮涌动,一波一波地被推着往前走。 到了六十岁才明白,原来自己不是特殊,而是那一代人,大多有着共同的家庭特征。 仔细一想,真是让人又心酸又释怀。
01 物质匮乏,节俭成性。 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普遍有一个标签:节俭得像把算盘,叮叮当当地打了一辈子。 小时候,家里能吃上白米饭是奢侈的。 新衣服是过年才能盼来的,还是哥哥姐姐穿过的,改小了再传给弟弟妹妹。 有个邻居大叔,六十岁了,工资退休金都不低,但至今舍不得换一部新手机。 用的还是十年前的老年机,摔了几次,用胶带缠着继续用。 他说:“能打电话就行,花那冤枉钱干啥?” 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就是一分钱掰成两半花。 不管后来赚了多少钱,节俭早就刻进了骨子里。 就算住上了大房子,出门旅游,也是自己带方便面,一瓶矿泉水能喝三天。 这种节俭,看着小气,实则是那一代人艰难岁月里,留下来的深刻烙印。 改不了,也不想改。
02 对子女要求极高,但情感表达很差。 六十年代的人,吃过太多生活的苦,所以对子女寄托了极大的希望。 盼着孩子成龙成凤,盼着他们走自己没走过的路,过自己没过上的好日子。 于是,哪怕自己再苦再累,也要把最好的都给孩子。 但偏偏,这一代人不懂得怎么表达爱。 我楼上的阿姨,年轻时是个小学老师,对两个孩子要求极其严格。 考了98分还要责备为什么不是100分,孩子不敢撒娇,不敢哭闹,一直活得小心翼翼。 到了老了,才开始后悔:自己辛辛苦苦是为了孩子好,可孩子却离自己越来越远。 打电话也少,见面也是礼貌寒暄,生疏得像邻居。 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习惯用唠叨、批评代替关心,用要求、控制代替理解、尊重。 等他们醒悟过来,才发现,亲子之间已经筑起了一道无形的墙。 这种代沟,深得让人心酸。
03 习惯隐忍,不善求助。 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普遍有一个特点:再苦再难,都咬牙自己扛着。 受了委屈?自己吞下。遇到不公?自己忍着。生病了?能撑就撑,实在不行才去医院。 我认识一个叔叔,60岁的时候确诊了胃癌晚期。 他平时胃痛胃胀,家人劝他去检查,他总说小毛病,忍忍就过去了。 结果一拖再拖,拖成了大病,错过了最佳治疗期。 问他后悔不?他只淡淡地说:“哪有那么多时间矫情?年轻时候都习惯了,能扛一天是一天。” 六十年代的人,太习惯隐忍了。 他们以为忍过去就是胜利,却不知道,真正的强大,不是死扛,而是懂得在适当的时候求助,懂得对自己好一点。 遗憾的是,他们大多明白得太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