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元帅的孙子被执行枪决的第二天,他的夫人康克清正常外出工作,上班路上,她平静地对司机说:“刘师傅,我孙子犯了罪,昨天被枪毙了。”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83年北京城里发生了一桩震动全国的大事。
一辆黑色红旗轿车缓缓驶过长安街,车里坐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她平静地向司机说起家里刚发生的变故,话音落地那刻,司机握着方向盘的手直打哆嗦。
这位老人正是朱德元帅的夫人康克清,而她所说的"家事",竟是自家孙子朱国华被依法处决的消息。
消息像长了翅膀似的传遍大街小巷,老百姓茶余饭后都在议论这事。
有人说康家老太太给孙子求过情,也有人嘀咕大户人家亲情淡薄。
外头传得沸沸扬扬,康克清却始终闭口不言。
她心里明白,这时候说什么都显得多余,要紧的是帮着儿媳妇赵力平挺过这道坎,更要拿这事给朱家其他小辈敲响警钟。
说起赵力平,当年也是延安城里数得着的进步女青年。
1940年她背着铺盖卷儿来到抗大,满脑子都是革命理想。
组织上牵线让她认识了朱老总的儿子朱琦,这姑娘心里直打鼓。
怕高攀不起将门之后,更怕进了大宅门失了自由。
康克清看出姑娘的心思,特意找她拉家常,说朱家祖上也是泥腿子出身,绝不会搞特殊化那套。
这话给赵力平吃了定心丸,慢慢发现朱琦是个实诚人,小两口在战火纷飞里成了家。
新中国成立后,朱老总把孙辈都接到身边。
西柏坡的老院子里,常见老爷子抱着孙子逗乐,那模样跟普通人家爷爷没啥两样。
可疼归疼,管教起来半点不含糊。
孩子们上学都得走着去,衣服破了补丁摞补丁,逢年过节也不许搞特殊待遇。
老爷子常念叨:"咱们家孩子跟老百姓家的没两样,谁要搞歪门邪道,趁早断了这门亲!"
转眼到了改革开放年头,外头刮起阵新风。
有些干部子弟开始钻空子,仗着家里关系谋好处。
朱国华顶替父亲进了铁路系统,周围人捧着哄着,渐渐就忘了本。
交了些不三不四的朋友,成天在外头胡混,最后犯了大事。
1983年"严打"风暴一来,这小子撞在了枪口上。
判决书送到康克清手里那天,老太太捏着钢笔的手直发颤。
外头都传她会不会给孙子求情,可最后那签字愣是写得端端正正。
事后她把孙辈叫到跟前,话说得梆梆硬:"你们要是不学好,我就登报跟你们断绝关系!"
这话砸在地上能砸出坑,听得小辈们后脊梁直冒冷汗。
要说朱家这档子事,在当年可算得上大新闻。
老百姓都说,到底是老革命家,治家跟治军一个样。
后来《人民日报》登过篇文章,里头提到1983年那次"严打"期间,全国上下查处了数万起刑事案件,甭管什么背景,只要犯了法都逃不过去。
这话算是给朱国华的案子添了个官方注脚。
有人翻旧账,说朱国华那案子是不是判重了。
可查当年法院的案卷记录,白纸黑字写得明明白白,犯罪事实清楚,量刑标准也是照着新出台的《刑法》来的。
要说特殊,就特殊在这事发生在红色家庭,反而成了法治教育的活教材。
康克清晚年很少提这茬,倒是常跟人念叨当年在延安的日子。
她说那会儿大伙吃小米饭穿粗布衣,心里揣着团火。
这话传到年轻干部耳朵里,都成了现成的教育素材。
后来中纪委搞廉政教育展,还专门把朱家的家风故事做成了展板。
回头看这事,倒应了句老话。
"屋檐水点点滴,旧窝印代代传"。
朱老总在世时常说,共产党人就得先管好自己家里事。
这话放在今天照样好使,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家风连着政风,家里规矩立不住,外头说话哪来的底气?
这事儿过去三四十年了,可里头透着的理儿,够咱们琢磨一辈子的。
对此您怎么看呢?
主要信源:(《文史博览》——康克清面对孙子被判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