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周总理陪同美国总统尼克松吃饭,刚一块鸡肉,翻译说“处女鸡”,顿时场面尴尬万分,不料,周总理灵机一动,尼克松竟哈哈大笑。 “处女鸡”怎么翻译似乎都显得不够严肃、庄重,那可是两国之间颇为重要的一次会面,堪称“破冰行动”。 若是此次尼克松总统访华之旅愉快,那对于中国与美国关系“修复”,无疑是“锦上添花”,可若是因为一点小小的“不满”,让精心准备的招待泡汤,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好在周总理那幽默而又堪比“及时雨”的回答,缓解了一场“尴尬”,这才保证两国会面万无一失。 那么周总理到底说了什么呢? 抗美援朝一战,中国打出了“军魂”、“军魄”,世界各国对中国刮目相看,中国影响力不断上升的同时,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百年从未有之大变局吗?美国对待中国的态度变得更加扑朔迷离,甚至一度将中国视为继苏联之后的又一“威胁”,后续却突然有了转机。 “转机”什么时候出现的? 1969年1月20日,尼克松成为美国新任总统。 尼克松成为美国总统之前,他对待中国的态度实在说不上友好,反而处处“针锋相对”,但担任美国总统后,尼克松却一直积极寻求改善和发展与中国的关系。 尼克松的态度为何会发生变化呢?抗美援朝只是一个起点,或许还有美国在全球进行的战略布局,以及越南战争为美国带来的重大影响,美国也需要重新思考与日渐强大的中国之间的关系。 这一矛盾而又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被中国精准“捕捉”,鉴于此契机,两国之间的关系也逐渐由“冷战”开始“回温”。 1972年,尼克松总统决定访华,或许,他“访华”的目的并不“单纯”,但对于中国而言,也算是释放了一个友好的信号。 两国都格外重视此次会面,当尼克松总统乘坐的飞机缓缓落地,他脸上带着一丝兴奋并夹杂着些许紧张。 那次会面,由机警幽默的周恩来总理进行招待,在见到周总理之前,尼克松总统颇有些紧张,多次询问周总理穿了什么衣服,自己也好做出“调整”。 在得知周总理穿的是黑色的毛呢大衣之后,尼克松总统为凸显重视,也穿了一件相匹配的大衣,只为二人见面时,场面、气氛更加和谐。 尼克松总统与周总理二人之间,一人说英语、一人说中文,交流时难免有些“障碍”,这个时候,翻译就起了大作用,只是没想到,翻译也会被一中国的“特色美食”给难倒。 在见到中国精心准备的丰盛的晚宴,尼克松总统脸上的笑意又深了几分,其中一道“清远鸡”,让尼克松总统很是惊奇,那味道实在是鲜美、丰富、鸡肉鲜嫩,吃一口唇齿留香。 尼克松总统吃了一口“清远鸡”,一时间惊为天人,连忙开口询问:“What is this dish?”(这是什么菜?) 诚然,尼克松总统对这道菜很是满意,听到询问,周总理示意翻译为其介绍这道菜的由来,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 原来,“清远鸡”是中国地方名菜,取材讲究,来自于北江沙滩放养的走地鸡,也是人们口中常说的“溜达鸡”。 这样经常“锻炼”的鸡,肉质紧实、Q弹,再加上厨师们精湛的烹饪技术,让这道菜更加出彩。 只是,当翻译介绍时,却遇到了难处,原来,这“清远鸡”采用的都是未下过蛋的走地鸡,也被称之为“处女鸡”,但在两国会面这样的大场合,翻译“处女鸡”似乎不太妥当。 翻译一脸为难,半晌没有说话,眼看气氛就要陷入尴尬,周总理灵机一动,轻轻拍了拍翻译的肩膀,给他鼓励,并示意他不要紧张。 “此鸡是清远一只公鸡的未婚妻,得知总统前来,特意来到此处表达对总统的欢迎!” 周总理的这句话饱含幽默风趣,同时又表达了对尼克松总统的重视,翻译将这句话译成英文告知,逗得尼克松总统哈哈大笑。 小小的“尴尬”在周总理的从中调和下迎刃而解,尼克松总统对那次访华之旅分外满意,也为中国后续成功进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埋下了伏笔与基础。
她是被蒋介石牵挂了一生的女人,1964年,周总理把她秘密送往台湾,蒋介石和宋美龄
【1评论】【1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