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世纪,忽必烈在钓鱼城立誓,绝不杀城中一人!于是钓鱼城紧闭36年的城门打开了,随后大家都被眼前景象惊呆了,原来让上帝折鞭的,其实只有区区30几人…… 公元13世纪,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在天朝的西南边陲遭遇了顽强抵抗。
这个只有2.5平方公里的小城,前后36年抵御了蒙古大军的攻击,最终以32人的守军,换回了城中百姓的性命。
这就是钓鱼城,被誉为“东方的马其顿”、“上帝折鞭处”的传奇古城。
万里草原上,成吉思汗的子孙正跃跃欲试,觊觎着南宋疆土。
1251年,蒙哥继位成为大汗,立志征服南宋,一统天下。
他命弟弟旭烈兀西征,自己则率军南下,意图夹击南宋腹地。
面对穷兵黩武的蒙古大军,不少宋朝守将畏缩不前,纷纷弃城投降。
就在此时,蒙哥的铁蹄,已经踏上了通往四川盆地的最后屏障——钓鱼城。
守卫钓鱼城的,是南宋名将王坚,他文武双全,带领士兵固守钓鱼,决心与蒙古人一战。
蒙哥先派使者前来招降,王坚不仅拒绝,还将使者斩杀示众。愤怒的蒙哥,下令发动全面进攻。
然而,无论是正面攻城还是架设云梯,蒙古军都无法攻克钓鱼城的城墙。久攻不下,蒙古军心生退意。
面对占尽优势的蒙古大军,王坚并未坐以待毙。他频频率兵出击,伏击蒙军大营,打得蒙古军苦不堪言。
眼看久攻不下,蒙哥想通过围困钓鱼城,逼其就范。
然而,王坚却抛下两尾大鱼和十几张饼,并附书一封:“尔再攻十年,城亦不可得!”
原来,宋军早在筑城之初,便已在城中开辟鱼塘农田,即便长期被围,亦可自给自足。
得知这个消息的蒙哥,开始动摇了进攻的决心。
眼见强攻无望,蒙哥另辟蹊径,他下令士兵修筑高台,想一睹钓鱼城内的虚实。
而这正中王坚下怀。他命令士兵按兵不动,默默等待时机。
当蒙哥登上高台之时,早已准备就绪的宋军放出冰雹般的飞石利箭,将这位统御欧亚大陆的蒙古之主击毙于钓鱼城下。
自成吉思汗开国以来,蒙古帝国从未遭此大挫。
蒙哥战死,蒙古帝国内部顿时混乱不堪。西征的旭烈兀、镇守汉地的忽必烈,都在跃跃欲试,意图夺取可汗之位。
内乱之下,蒙古人暂时放下了攻城掠地的念头。而钓鱼城一役,为摇摇欲坠的南宋,换来了近20年的喘息之机。
蒙哥之死,并未让钓鱼城的守军们懈怠半分。回京复命的王坚,将守城重任交给了张珏、王立等人。
在此后的岁月中,钓鱼城军民团结一心,抵御住了蒙古军接二连三的进攻。
在钓鱼士兵的眼中,但凡有一兵一卒尚存,便绝不让敌人踏入钓鱼城半步。
1279年,南宋迎来了最后的覆灭,大批流民涌入钓鱼城,早已捉襟见肘的军粮,再也无法支撑如此多的人口。
危急关头,守将王立做出了艰难的选择。
只要忽必烈承诺不伤城中百姓,他愿献出自己的项上人头。一纸协议,换来了钓鱼军民的性命。
当忽必烈兑现了诺言,王立率32名将士,含泪出城,向东叩拜,为故国以身殉道。
他们用最后一次出城,完成了南宋军人的终极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