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要不要激娃,几位网红专家的看法出奇的一致: 大冰:这个年代饿不死人,孩子

陈陈说的实在 2025-05-12 11:41:32

关于要不要激娃,几位网红专家的看法出奇的一致: 大冰:这个年代饿不死人,孩子能考上大学,砸锅卖铁也要供,考不上那就顺其自然,能干点啥就干点啥。家长要做的就是锻炼好身体,在孩子工作的时候不要生大病,不要拖累孩子。 83萌叔:家庭年收入不到20万,把孩子所有兴趣班全部停掉,以后要花钱的地方有大把,钱要花在刀刃上。 郎咸平:现在跟40年前完全不一样了,阶级固化严重,普通老百姓家的孩子,除了能考上清北复交这些顶级985,去其他学校基本差不多,毕业了找个几千块钱的工作,甚至找不到工作,家长要做的就是自己多赚钱。 总结:给孩子留房子留钱,当他们面临三十四十岁职业危机的时候勇敢面对也行,扛不过去也有退路。

这话听着像给焦虑的家长灌蒙汗药,但仔细一咂摸全是漏洞。大冰说“饿不死人”,可没提现在送外卖的本科生占了三成,学历贬值得比津巴布韦币还快。真按他说的“考不上就顺其自然”,你家娃大概率会成为写字楼里的“人肉电池”——白天给老板打工,晚上给房东打工,35岁被优化还得感谢公司没让他倒贴工位费。

83萌叔砍兴趣班的刀法倒是利索,可那些被砍掉的美术课、篮球班,说不定正是孩子未来对抗AI的救命技能。见过被家长逼着学编程的娃吗?十年后AI写代码比人快十倍,反倒是会画插画的小朋友能靠接外包活得滋润。兴趣班不是吞金兽,是给人生埋彩蛋,一刀切和把彩票当废纸扔有啥区别?

郎教授那句“阶级固化”更诛心。他说普通孩子考不上清北复交就完蛋,可没告诉你现在连藤校海归都在星巴克卷工时薪。北京某国际学校关门前,家长砸了几百万培养的“精英”,最后连雅思6分都考不过,只能去链家卖房。阶级跃升早不是单靠学历能解决的,不然怎么解释网红小学毕业年入千万,博士生送快递还被人投诉态度不好?

专家们集体唱衰教育投资,本质是把人生活成了一道数学题。按他们的逻辑,养孩子和炒股票没两样——要么All in清北指望翻倍,要么割肉止损及时跑路。可教育最狠的地方就在于,它根本没法用ROI(投资回报率)精准计算。你见过哪个家长在孩子抑郁症确诊单上写“本次治疗预计回收情感收益23.5%”?

更讽刺的是,这帮劝人躺平的专家自己一个比一个卷。大冰四处签售,83萌叔直播带货,郎咸平更绝,靠教人理财实现财富自由。他们嘴上说着“别鸡娃”,实际在鸡自己这条赛道上早就抢跑了十公里。就像健身房教练叼着烟劝你“别练太狠”,转头自己偷偷吃类固醇。

说回“留房留钱”这招,听着像给人生上保险,实则挖了个更大的坑。上海有个拆二代,爹妈留了五套房,现在天天在网吧打游戏,女朋友换得比袜子还勤,最新体检报告显示脂肪肝比房产证还厚。物质保障能兜底生存,但兜不住生命的虚无感。当孩子发现这辈子最大的成就是“会投胎”,那种绝望比职场PUA狠多了。

也不是说专家的话全没道理。83萌叔提到“钱花刀刃上”,倒是戳破了中产家庭的幻觉。海淀黄庄那些一年砸20万补英语的家长,可能没发现ChatGPT已经能帮写托福作文了。现在给娃报班就像买BP机——投入越大,过时越快。真正该投资的是那些AI替代不了的能力:比如半夜被老板骂完还能微笑的钝感力,或者一眼看出PPT配色丑的审美力。

其实鸡娃派和反鸡娃派都搞错了重点。教育的核心根本不是“卷”或“躺”,而是找到匹配孩子天赋的生存模式。有的孩子是仙人掌,扔沙漠里照样开花;有的孩子是绣球花,得定期浇水还得防虫。非要把仙人掌种进花盆,或者让绣球花去抗旱,那才是真糟蹋。

看看那些“无效鸡娃”的惨案吧:家长花百万培养出的做题家,进了投行却因为不会用咖啡机被同事嘲笑;从小奥数拿奖的学霸,工作后因为不敢和领导说话错过升职。这些案例哪是教育失败?分明是人生错配——就像给鱼报名爬树培训班,还怪它不如猴子灵活。

说到底,教育焦虑是个伪命题。真正的命题是“如何在不确定的世界里活出确定性”。那些劝你别鸡娃的专家,不会告诉你未来十年什么行业会消失;劝你鸡娃的机构,也不会保证你的投资一定有回报。或许最该被“鸡”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长自己——学会在焦虑浪潮中当块礁石,而不是随波逐流的塑料瓶。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448
陈陈说的实在

陈陈说的实在

一如既往继续更新,谢谢大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