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亲妹妹和皇帝调情的“大女主”,真的大可不必吹独立 《甄嬛传》里最让人不适的名场面,非“玉娆调情”莫属——当甄嬛笑着对雍正说“玉娆比我更像纯元”时,很难不怀疑这是对“大女主”人设的最大反讽。 前期的甄嬛一边说着“以色侍人不能长久”,一边又在闺中自称“奴婢”与皇帝调情,那句“四郎别看”的娇嗔里,藏着封建女子难以挣脱的依附性。更离谱的是,她明知雍正曾辜负沈眉庄、害惨华妃,却仍拿未成年的妹妹玉娆当“纯元代餐”调侃,甚至默许皇帝对玉娆的觊觎。这种“为固宠不惜献祭妹妹”的操作,与她后期“屠龙”的爽感形成刺眼割裂:原来所谓“独立”,不过是从“争一个男人的爱”变成“争一群男人的怕”。 剧中对小人物的工具化处理更让人窒息:流朱为她撞墙、温实初为她自宫、叶澜依为她赴死,主创一面想写“女主清白”,一面又让这些“忠仆”为她的权谋买单。当甄嬛用“丑无盐”自嘲调情时,可曾想过真正的钟无艳是凭智慧安邦的奇女子?这种拿历史才女当低俗玩笑的台词,暴露的正是剧集对女性价值的狭隘认知。 总有人说“别对古偶要求太高”,但既然要吹“大女主”,就该直面她的矛盾性:甄嬛的觉醒从不是真正的独立,而是封建框架下的“以恶制恶”。她的悲剧,恰恰在于把“成为男人的主宰”当成了女性觉醒的终极目标,却始终没明白——真正的大女主,从不屑在男人的棋盘上争输赢。 甄嬛
1685年,31岁的康熙在一次宫宴过后,宠幸了一位长相柔美的小宫女。十个月后
【7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