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84岁的张大千临死前,将94%的遗产留给了四姨太徐雯波。然而,在他们在国外过着优渥生活的时候,他们的亲儿子却在国内穷困潦倒的长大,并在22岁那年,最终选择了卧轨。 1983年台北摩耶精舍的保险柜里,徐雯波清点遗产时突然发现一张泛黄的电报稿,泛潮的纸页上印着"张心健殁于1971.7.12"的字样。 这个被丈夫遗忘二十二年的名字,此刻正刺痛着保险柜里成捆的美金。 窗外春雨淅沥,恍如1949年成都双流机场的离别雨幕,当年被留下的襁褓婴儿,此刻化作遗产清单上冰冷的"第十六顺位继承人"。 1949年12月的成都双流机场,张大千攥着三张飞印机票的手微微发抖。 徐雯波怀里抱着七个月的张心健,这个因早产而格外瘦弱的婴孩,此刻正用小手攥着父亲的长须。 当机场广播催促登机时,张大千突然扯断三根胡须塞进儿子襁褓,这个无意识的动作,成为父子间唯一的信物。 被留下的不止是婴儿,原配曾正蓉带着六个子女缩在候机厅角落,黄凝素所生的女儿张心沛却紧攥着徐雯波衣角。 这个五岁女童因生母离婚时未带走她,此刻竟被徐雯波选作同行者。 当飞机引擎轰鸣着撕裂云层时,张心健的啼哭与张心沛的笑声在机舱内外共振,前者被遗弃的宿命就此铸成。 成都文殊坊的裱画作坊里,五岁的张心健蹲在浆糊桶旁,看着养父用张大千的赝品画作裱糊棺材。 这个被转手三次的弃儿,早已学会用裱画废纸折飞机。 某日他拆开张《敦煌飞仙》仿作时,发现背面竟有父亲题跋"戊子年作于蓉城"。 孩子将这幅价值连城的伪作贴满墙壁,直到养父醉酒后撕碎换酒。 曾正蓉接回张心健那日,老式缝纫机上摊着张大千1947年绘制的《婴戏图》。 八岁的张心健指着画中戴长命锁的孩童问"这是我吗?" 曾氏沉默着踩动踏板,缝纫针将孔雀蓝绸缎与画中孩童的笑脸缝成永恒隔阂。 1969年上海铁路局宿舍里,二十岁的张心健从帆布包掏出铝制饭盒。 底层压着的泛黄照片上,徐雯波身着巴黎定制的旗袍微笑,这是1963年张大千托人捎回的"全家福",照片边缘特意剪去了张心健存在的痕迹。 青年将每月十八元工资中的十二元寄给姐姐,剩余六元全用来购买父亲画册,在赝品签名处反复临摹"爰"字印章。 邓姑娘出现于梅雨季节的配电房,这个扎麻花辫的女工总在午餐时,将食堂偷藏的馒头塞进他的工具包。 1971年惊蛰夜,当革委会主任带人抄走他收藏的所有画册时,张心健发现邓姑娘的搪瓷杯底,藏着他幼时襁褓里的三根银须。 原来她父亲正是当年机场地勤,在清扫机舱时捡到了这最后的父子信物。 1971年7月12日正午,张心健在铁轨上摆出《大千人物册页》的姿势。 这个从小临摹父亲画作的青年,最终选择用身体重现《屈子行吟图》的孤绝。 当火车汽笛撕开热浪时,他握着的不是屈原的竹简,而是卷边的工作证,内页贴着从食堂公告栏撕下的《张大千巴黎画展》简报。 遗书"愿再无来世"的墨迹未干,血渍已浸透简报上徐雯波挽着丈夫的侧影。 法医在死者口袋发现半块桃酥,这是曾正蓉生前常给养子备的干粮,二十年的颠沛流离,终究没等来大洋彼岸的糖霜。 1983年遗产分割现场,公证人读出"第十六顺位继承人张心健"时,徐雯波突然呕吐。 她想起1949年临行前夜,自己拆掉三件毛衣给儿子赶制襁褓。 那件未完成的淡蓝色毛衣,此刻正锁在瑞士银行保险柜,与毕加索赠画的估值单躺在一起。 张大千弥留之际的幻觉里,总见幼子穿着蓝毛衣在敦煌壁画前奔跑。 他至死不知,那抹想象中的蓝色早已化作嘉陵江铁桥下的血污,而被他亲手剪去的照片空缺,正被三千幅真迹的拍卖槌声填满。 主要信源:(时代人物——谭思师.张大千敦煌之行对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启示[)
1982年,84岁的张大千临死前,将94%的遗产留给了四姨太徐雯波。然而,在他们
万物聊综合
2025-05-13 12:27:42
0
阅读: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