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0年,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刺身亡,慈禧震怒,派曾国藩前去彻查。不料,曾国藩拖延数日才动身,审讯时也是一言不发。主审官员密报慈禧:再查大清就完了...... 江宁城头张贴着一张通缉画像,画中人两鬓斑白,神情憔悴,正是前两江总督马新贻。案发一个月有余,官府悬赏通缉凶手,却仍一筹莫展。
堂堂总督大人,竟被一个衣衫褴褛的民夫刺杀于街头,白日暴尸。这桩命案之奇,在大清两百年历史上也绝无仅有。 消息传到京城,慈禧太后震怒不已。她立即连续颁布四道懿旨,严令将军魁玉彻查此案,又派遣张之万、郑敦锦前往协助,务必查出真凶。
与此同时,慈禧还急召曾国藩回任两江总督,接手此案。她相信,只有名臣曾国藩,才能找出幕后黑手。 曾国藩此时正值风头正盛之时,号称“曾国智”,在剿灭太平天国的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受封为直隶总督。然而他却推称老体虚弱,不便远行。但在慈禧的严厉催促下,还是接下了此案。 曾国藩抵达江宁已是三月之后。在此期间,魁玉和张之万反复审问凶手,却毫无进展。曾国藩不闻不问,自顾赴茶会、读书会,与江南文人唱和作对。慈禧太后急得直捶大腿,立时派刑部尚书郑敦锦前往会同办案。 郑敦锦刚抵达江宁,就迫不及待召开第一次问案大会,他相信凭自己丰富的办案经验,定能破此悬案。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主审官曾国藩竟然冷眼旁观,始终一言不发。
郑敦锦独自向凶手提问,一问再问,对方坚持是为私仇而杀,没有指使之人。郑敦锦百思不得其解。曾国藩此番举动,岂是无心之过?他隐隐感觉,此案蹊跷重重,必有隐情。于是暗中派人四处探访,希望能找出些蛛丝马迹来。
就在此时,马新贻的养子马毓桢前来求见,他透露出一个令郑敦锦震惊的信息——慈禧太后在召见马新贻拜任两江总督之前,曾先后多次在宫中秘密会见他,而最后一次会见结束后,马新贻神色极其严峻,浑身大汗,冷汗直流。 马新贻回府后,更是留下遗嘱,嘱咐家人日后务必低调行事,以保全性命。他似是预见到了自己的结局。郑敦锦立时意识到,此事非同小可。 谜底逐渐明朗,原来太平天国覆灭后,曾国藩向慈禧禀报,天京城已毁,圣库中只剩区区白银两千两。但据探子回报,当年太平天国积累了上千万两白银,不知流向何方。慈禧一直怀疑宝藏被曾国藩私吞,这才藉马新贻之手,想探个水落石出。 曾国藩岂会善罢甘休?他明知马新贻的调查必然触及自己利益,便设法除去了障眼人。这才是刺杀马新贻的真正动机。
郑敦锦顿时背后发凉,马上向慈禧禀报,此案再查下去,势必牵扯太广,将激起曾国藩强大的湘军反叛,那时清廷必然难保。 慈禧权衡再三,也不敢与曾国藩为敌。只好含糊其辞,就此结案。郑敦锦辞官归田,曾国藩仍担任两江总督。真相就这样葬送在尘埃里,马新贻的死也成了一桩未解之谜。 马新贻之死,牵扯出晚清朝堂深重的暗流涌动。曾国藩与慈禧太后在权力上角力不断,马新贻成为了两人斗争的牺牲品。他只是一个履行职责之人,却被卷入了权力的漩涡,无辜丧命。 其实,晚清王朝内忧外患,积弱已久。马新贻只是众多忠良之士的一个缩影。他们大多也是出身寒门,靠着勤勉拼搏出人头地,却往往难逃被利用的命运。 朝中奸佞当道,官场腐朽,让人心生绝望。这就是一个帝国日渐衰落的真实写照。 马新贻命案背后所反映的种种弊病,也让人不禁感叹,这个国家的黄昏,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渐行渐近。历史的巨轮滚滚向前,直到清朝覆灭的那一刻,才真正划上了句号。但对于马新贻这样无辜失去性命的勋臣来说,哪一刻才是他冤屈得以昭雪的终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