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最近欧洲和美国的对骂,我算是明白了为什么越南、日本、韩国都讨厌中国了。 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各国为争夺其文化遗产打得不可开交,美国甚至宣称自己继承了“罗马精神”,而欧洲则强调“罗马属于罗马人”。这种争夺本质上是因为罗马已死,其遗产成了无主之物,谁都能抢。 但中国不一样,中华文明从未中断,周边国家即便深受其影响,也无法像欧洲争夺罗马那样光明正大地宣称自己是“中华正统”,这种尴尬的处境反而催生了复杂的情感——既想摆脱中国的影子,又不得不承认历史的羁绊,最终演变成一种矛盾的厌恶情绪。 先看越南。从秦汉到明清,越南在长达千年的时间里都是中原王朝的藩属国,甚至直接被纳入版图。 但越南人从未真正认同过这种从属地位,从征氏姐妹起义到黎利抗明,每次中原王朝试图加强控制,越南都会爆发激烈反抗。 这种反抗的DNA至今仍在延续,比如越南历史教科书将中国描述为“侵略者”,甚至在现代还与中国在南海爆发多次冲突。 越南的困境在于,它既想借助中华文化的养分(如儒家制度、汉字)构建国家认同,又必须通过否定中国来证明自身的独立性。 就像欧洲国家一边用罗马法,一边宣称自己才是罗马正统,越南在文化上依赖中国,却在历史叙事中不断强化“抗华”主题,这种撕裂感让其对中国始终抱有警惕。 日本的情况更复杂。唐朝时,日本全方位学习中国,从文字、服饰到政治制度,几乎是“小中华”的翻版。但到了近代,日本突然转向“脱亚入欧”,甚至提出“和魂洋才”,试图将中华文化从自身文明中剥离。 这种转变的背后,是日本对“中华正统”的觊觎。当中国在鸦片战争中败于西方时,日本敏锐地意识到,传统的朝贡体系已经崩溃,自己有机会取而代之。 甲午战争后,日本不仅吞并琉球,还试图将“大东亚共荣圈”包装成“中华文化复兴”,本质上是在争夺东亚文明的主导权。 但中国并未像罗马那样灭亡,反而在现代化进程中重新崛起,这让日本陷入了既想压制中国,又不得不承认其文化影响力的困境。就像欧洲无法接受美国自称罗马正统,日本也无法容忍中国继续作为东亚文明的核心。 韩国的情况则更具戏剧性。历史上,朝鲜半岛长期使用汉字,李氏朝鲜甚至以“小中华”自居。 但1948年韩国独立后,突然掀起了去汉字化运动,甚至将农历新年改名为“韩国春节”,试图抹去中国的痕迹。 这种极端做法的背后,是对文化主体性的焦虑。韩国学者白永瑞曾指出,朝鲜半岛在历史上长期处于“中华秩序”的边缘,既渴望被纳入核心,又因地理和实力限制无法真正融入。 当中国再次崛起时,韩国的这种焦虑演变成了一种矛盾心理:一方面依赖中国市场(2023年中韩贸易额达9117亿美元),另一方面又通过申遗、历史争议等方式争夺文化话语权。 比如韩国将高句丽历史纳入本国史,宣称“白头山是我国领土”,这种行为与欧洲国家争夺罗马遗产如出一辙,都是在现存文明的阴影下寻找存在感。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中国作为现存文明,其影响力是动态的、持续的,而罗马遗产是静态的、可争夺的。 欧洲争夺罗马,本质上是在争夺一种已经死去的符号;但东亚国家面对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仍在输出文化和价值观的中国,这让它们的反抗更加复杂。 例如,日本在吸收中华文化时,曾发展出“和魂汉才”的模式,试图将外来文化本土化;但当中国通过经济崛起重新获得话语权时,这种本土化策略反而成了束缚,因为它无法彻底割裂与中国的联系。 就像欧洲国家在使用罗马法时可以宣称“这是我们自己的传统”,但东亚国家在使用汉字、儒家思想时,却始终无法回避其中国根源。 越南、日本、韩国既羡慕中国的文明成就,又恐惧其影响力;既想在经济上合作,又在安全上对抗。这种心态与欧美争夺罗马正统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在文明的阴影下寻找自身的定位。 但不同的是,罗马已经死去,而中国依然活着,这种活着的文明让周边国家的争夺显得更加无力,也更加扭曲。就像欧洲国家永远无法真正成为罗马,东亚国家也永远无法彻底摆脱中国的影响,这种无法挣脱的宿命感,或许才是它们“讨厌”中国的深层原因。
1979年我国打败越南后的反应,为何美国愤怒了,苏联却沉默不语?对越自卫反击战后
【5评论】【85点赞】
阿墉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