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来到一名日本朋友家做客,不料却在朋友家里发现一个十分眼熟的铜罐,经过一番思索,他震惊的发现这居然是国宝皿方罍流失已久的器身!为了将皿方罍顺利带回国,过程几经波折又艰辛!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19年,湖南桃源县一场暴雨过后,一位名叫艾清宴的村民在山间沟壑中意外发现了这件沉睡千年的青铜器,出土之初,它的完整形态尚在,但很快,混乱的民间交易与地方势力的介入,导致器盖和器身被不同人夺走,器盖在一番波折之后,由当地新民学校的校长钟逢雨购得,但不久,军阀石瑜璋趁乱将器身带走,使得这件青铜重器自此“身首异处”。 器盖随着时局变迁几经转手,最终落入军阀周磐之手,由于皿方罍已在文物界声名鹊起,甚至临时执政的段祺瑞也下令追缴此物,周磐表面应对上峰,实则将其私藏,1952年,随着周磐被捕,此器盖作为罪证之一被收缴,并由湖南省博物馆正式接收收藏,从此,器盖终于回到了国家手中,成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相比之下,器身的下落则显得更加扑朔迷离,石瑜璋得手后,将其转卖给上海的古董商,此后便音信全无,其流向如石沉大海,尽管文博界不断尝试追踪其下落,但长达七十余年的时间里,器身始终未现身,直到1992年,这段沉寂才因一位考古学家的敏锐目光而被打破。 那一年,上海博物馆时任馆长马承源前往日本拜访一位收藏界友人,在其家中,他无意中发现了一件造型奇特的青铜方罍,凭借数十年对青铜器的深入研究,马承源第一眼便认出这正是失踪已久的皿方罍器身,不动声色中,他确认了器物的来源与真伪,得知其是这位日本友人早年在英国拍卖会上高价购得,这位收藏家对这件器物极为珍视,甚至一直在试图寻找与之配套的器盖,马承源当即意识到,这或许是皿方罍“重聚”的唯一契机。 尽管他努力表达希望器身能归还中国的意愿,但对方并未松口,马承源深知此事难以一蹴而就,便悄然留下线索,将这一发现带回国内,为日后的回归埋下伏笔,这次偶遇无疑是皿方罍器身命运中的重要转折点,也展现了文物工作者敏锐的判断力与坚定的使命感。 此后几年,器身仍由该日本收藏家持有,直到2001年,因其年事已高、经济状况下滑,不得不委托拍卖行出售皿方罍器身,中国方面得知消息后,上海博物馆与保利艺术博物馆联手筹资参与竞拍,然而,拍卖现场竞争激烈,一位法国买家出价远超中方准备,最终以924万美元将器身收入囊中,这一结果成为中国文博界的巨大遗憾,也让皿方罍“合体”的希望再度黯淡。 时间步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皿方罍的器身再次出现在国际拍卖市场,2014年,佳士得纽约春拍的前期名录中,这件器物赫然在列,湖南省博物馆得知消息后迅速反应,联合企业和社会力量筹得2000万美元资金,准备不惜代价将其带回,由于公开竞拍可能导致价格飙升甚至再次失手,最终决定采取私下洽购的方式,多位藏家协助与拍卖方展开数轮谈判,终于在拍卖前夜达成协议,价格区间在2000万至3000万美元之间,这次交易的完成,标志着皿方罍器身正式回归祖国怀抱。 一个颇具戏剧性的细节是,由于当时外汇支付额度有限,为支付300万美元定金,佳士得方面的工作人员在刷卡机前足足刷了两天,这个过程虽显尴尬,却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文物回归之路的艰辛与曲折。 如今,皿方罍安放于湖南省博物馆最显眼的位置,静静地向观众诉说着它那段沉浮百年的经历,它的回归,不仅是一次文物的物理复位,更是一次文化记忆的修复,它证明了,即使在全球化与市场经济高度交织的今天,文化遗产依然具有不可动摇的归属感。 信息来源:皿方罍的“前世今生”:器身和器盖分离长达90年.中国新闻网 .2020-01-8.
1992年,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来到一名日本朋友家做客,不料却在朋友家里发现一个
墨色流年深
2025-05-14 10:35:31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