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正值中欧建交五十周年,在这个特殊时间节点上,中欧也加大了来往的力度。近日,中方高层就率团到访欧洲,对欧洲多个国家展开了访问。 日前,在欧洲出席活动的董军防长,就收到了一份单独邀请函。 从外交部公告来看,这份邀请函是法国防长勒科尔尼发出的,邀请董军防长进行会谈。会议期间,双方将围绕两军关系、国际区域形势以及共同关心的问题展开对话,并就加强两军交流合作达成了共识。
对于中法两国来说,当下这个时间点其实是比较特殊且敏感的。 就在前不久,印巴两国局势激化,并大打出手。在交火过程中,巴军宣布动用中国制造的歼10C成功击落印方多架战机,而其中就包含了印度从法国进口的“阵风”战机。 要知道,对于法国乃至整个欧洲来说,阵风战机算得上是其军工领域的标杆。 据法方介绍,阵风是现阶段全世界唯一一个同时具备空战、对地攻击、核威慑、反舰和电子战能力的四代半战斗机。并凭借“中型机体格、重型机功能”的设计理念,成为了北约体系中唯一能执行战略核威慑任务的非隐身战机。 从服役开始,阵风先后在利比亚、阿富汗以及叙利亚战场上都有过实战,且持续保持零战损记录。这种情况也为其出口打下了良好基础,截至现在,阵风累计外销已经超过300架,覆盖印度、卡塔尔、埃及等 12 个国家,占欧洲四代半战机出口总量的68%。印度一边,在2016年的时候就豪掷88亿美元,一举拿下了36架战机,单价达到了2.44亿美元,这一数字也创下了欧洲战机外销的单价纪录。 这种“贵族化”的定位,也使其成为了法国军工的象征。此前马克龙甚至吹嘘称,阵风绝对是“优于歼20”的存在。 但如今被歼10C成功击落,也着实令人唏嘘。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就可以预测,法国防长邀请中方,很可能就是想向中方提出几大不情之请。 首先就是对阵风性能争议进行回应和澄清。 通过技术对话,来向中方以及国际社会公布阵风被击落的原因,这些可以整合到印度空军的体系问题或维护不当上,而非战机本身的技术缺陷。同时法方可能希望中方能提供击落的细节,以此来评估对阵风后续改进的影响。 印方此前审计署报告曾显示,印军对绽阵风的M88发动机保养周期延长了40%,高温环境下涡轮叶片磨损率超设计标准的23%,2再加上今年坠毁战机的弹射座椅,也曾因润滑不足导致故障灯误报,这些非战技术因素,都可以被视为是“系统性作战效能折损主因”。 其次,则是军售市场问题。 我们也知道,在歼10C一战成名后,不少国家都释放出了想要购入中方军工装备的信号,甚至动作快的,已经抵达中国和中方签署了军事合作协议。 而法国这边就不一样了,阵风在南亚战场上的失利,已经一定程度上冲击到了法国军工信誉,法国现在面临的是高端市场失守和传统领地缩水的双重压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法方挽救的措施,就只能是寻求和中国达成“某种默契”,避免在第三方市场直接竞争。例如默认中国在东盟国家主推歼- 10CE、翼龙- 2等中端装备,法国则保留对卡塔尔、阿联酋等石油富国的“阵风+核威慑能力”的捆绑销售特权,避免在印尼、马来西亚等“摇摆市场”展开直接价格战。
同时在供应链领域,中法也存在合作的机会。俄乌冲突爆发后,法国就出现了钛合金等关键对俄依赖材料断供的问题,而中国是全球钛生产大国,如此一来,法方便可以探讨从中国获取这一材料的可行性。同时,中方也有望参与法方关键领域的供应链优化,以换取法方在欧盟技术标准上的支持。 最后,则是舆论和外交形象的联合管理。 面对西方媒体“中国战机碾压欧洲尖端装备”的舆论浪潮,法国亟须构建“技术交流大于实战对抗”的外交叙事。 下个月巴黎航展即将召开,借这个机会,法国也可以设立“中法先进战机技术对比展区”,通过虚拟仿真系统展示两机在不同战场环境下的效能模型,将公众关注点从“谁击落谁”转向“技术创新路径”,复制2017年“法德联合抵制台风战机实战差评”的舆论管理经验。 总之,法国防长的沟通请求,本质是欧洲军工在中美技术夹缝中寻求生存空间的务实选择。从技术责任切割到供应链绑定,从市场势力划分到舆论叙事共建,法方的核心诉求始终围绕“止损当前利益”与“布局长远韧性”展开。 而对中国而言,这则是打破西方军售垄断的战略机遇期,但同时我们也需要谨记,唯有在核心技术自主、市场拓展多元、舆论话语权建设上同步发力,才能将单次装备实战胜利转化为系统性产业优势,在全球军工格局重构中占据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