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税战刚按下暂停键,特朗普突然将炮火对准欧盟,高喊“欧洲对美国不公”!一边威胁加税,一边预言欧盟“必将屈服”,这场美欧贸易厮杀背后,藏着怎样的战略算计?中国或成最大变量,欧洲是否会硬刚到底? 据环球网报道,就在中美经贸会谈取得突破性成果的几小时后,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记者会上调转枪口,对欧盟发起了猛烈抨击。 他指责欧洲在汽车、农产品和药品领域对美国实施“不公平贸易”,甚至宣称欧盟通过诉讼打压苹果、谷歌等美国科技巨头。 这番言论与他上周对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的“温良恭谦”形成鲜明对比——当时他还称赞对方“非常出色”,如今却翻脸如翻书,扬言“美国掌握所有牌”,欧盟必须“做出重大让步”。 这种反复无常的“交易手段”,正是特朗普贸易施压的典型套路。
其实,美欧贸易摩擦的导火索早已埋下。4月初,特朗普政府宣布对所有欧盟商品加征20%的“对等关税”,同时维持对进口汽车和钢铝25%的高额关税。尽管后续暂缓了部分措施,但10%的基准关税仍像一把刀悬在欧洲头顶。 欧盟贸易专员谢夫乔维奇警告,若谈判破裂,美国可能对欧盟97%的出口商品征税,涉及规模高达1000亿欧元。 而特朗普的鹰派顾问纳瓦罗则反唇相讥,称欧盟的反制计划“极具挑衅”。双方剑拔弩张的姿态,让这场贸易战的火药味甚至远超中美博弈。 冲突的核心在于美欧之间的结构性失衡。 特朗普反复强调一个刺眼的数据:欧盟每年向美国出口1300万辆汽车,而美国车企却几乎无法打入欧洲市场。他同样不满欧洲“低价倾销农产品”,却对美国制药公司实施“残酷压价”,导致“美国人为药品多付钱”。
这些指控虽带有政治夸张,却戳中了美欧经贸关系的痛点。 欧盟有些官员试图以妥协姿态缓和局势,比如提议放宽数字监管,甚至暗示联合美国应对中国“产能过剩”。 但冯德莱恩明确表态:除非美国有“具体方案”,否则不会与特朗普会面。 这种软中带硬的回应,已经暴露了欧洲的底牌:那就是防御性博弈策略,只能被动应对美国。 但这是之前,现在有了中国当榜样,冯德莱恩似乎要学习中国刚刚取得的贸易战胜利结果:面对美国,强硬反制或许比妥协更有效。 为何这么说?因为特朗普选择在中美达成协议后的几小时内对欧盟发难,绝非偶然。 就是害怕欧盟迅速与中国通气,提前知道了中国应对美国的反制策略细节。那么,不管是欧盟还是欧洲任何一个国家,都将勇敢的对美国说不! 在日内瓦会谈中,中美双方同意在90天内将关税下调115%,中美对等一致,中国没对美国后退一步!这一成果让全球大感意外。
分析认为,特朗普可能试图复制“中美模式”——先极限施压,再逼对手让步。 但欧盟不是中国,其内部27国利益错综复杂,法国农民绝不会接受美国农产品冲击本土市场,德国汽车业也不可能轻易放弃贸易壁垒。 这场美欧贸易战的辐射范围已经远超经济领域。从军事角度来看,若特朗普将关税大棒挥向欧洲军工产业,比如限制F-35零部件出口,可能迫使欧盟加速“欧洲防务基金”计划,推动“台风”战机升级以替代美制装备。 而在北约框架内,贸易摩擦可能演变成军费分摊争议——特朗普一直抱怨欧洲防务支出不足,未来或要求欧盟通过采购更多美国武器来“补偿”贸易逆差。这种将经济与安全捆绑的施压手段,将进一步撕裂跨大西洋联盟。 面对特朗普的步步紧逼,欧盟正站在战略十字路口。 短期来看,不排除双方达成“汽车换钢铝”的临时协议:欧洲小幅开放市场,美国部分取消关税。
但长期而言,若特朗普启动更激进的“301调查”,欧盟可能被迫转向与中国、东盟深化合作,构建“去美元化”供应链体系。 美国《外交事务》杂志甚至预言:“传统的美欧联盟已走向终点。”这种格局下,中国或成为最关键的变量——既可利用美欧矛盾推动中欧投资协定,也可以遏制美国“拉欧制华”的新一轮围堵。 不得不感慨,大国博弈总是充满戏剧性。特朗普一上任就对中国打响贸易战,结果踢到铁板后不得不回到谈判桌,接受中国提出的平等条件。 如今他调转枪口对付欧盟,欧洲人会选择屈服还是反抗?全球供应链重构的竞赛中,时间是最公正的裁判。 对中国而言,无论美欧如何厮杀,坚守产业升级主线、扩大“朋友圈”才是应对变局的上策。 毕竟,当两个巨人互相撕扯时,第三方最好的策略不是选边站,而是让自己变得更不可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