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新西兰第一大城市奥克兰传来一则罕见的清醒之声。市长韦恩·布朗在最新的城市发展愿景宣言中,直截了当地呼吁新西兰中央政府与中国互免签证。他没有拐弯抹角,也不再回避问题核心,而是掷地有声地指出:中国是新西兰最大的贸易伙伴,继续将中国排除在免签名单之外,毫无道理。
这是一记重锤,砸在新西兰政府犹豫不决、患得患失的对华政策软肋上。在这份宣言中,布朗的语气不同于外交辞令的温吞,而是充满焦急与现实主义。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公民当前必须申请过境签才能从奥克兰转机,这种人为设置的障碍,直接阻碍了“南部连接”战略的落地。而这个战略意图将新西兰变为连接亚洲与南美洲的航空与经济枢纽,正是奥克兰走出经济困局、重塑国家角色的关键支点。 布朗这番话,说出了新西兰商界和地方政府早就想说却没人敢说的话。是的,当今世界,谁离得开中国?新西兰经济结构清晰得令人一目了然:乳制品、羊肉、红酒、旅游,哪一项能脱离中国市场?哪一项能承受得住对中国游客和消费者的封锁与冷落? 2024年的数据显示,中国依然是新西兰第一大出口市场。疫情三年后,中国游客尚未大规模回归,但即使如此,中国仍是新西兰旅游业“最具价值旅客来源地”之一。每一位中国旅客的人均消费远超其他国家旅客,旅游产业、餐饮业、零售业甚至房地产都直接受益。然而,当布朗等人高喊“请把中国纳入免签”时,惠灵顿却继续装聋作哑,一句“政府暂无计划更改中国签证政策”便把整个议题打发掉。
荒唐的是,新西兰政府对包括美国、英国、日本、韩国乃至欧洲诸多国家实行免签,却唯独对最大的贸易与旅游伙伴中国保留冷漠,连最基本的过境签证都不愿取消。这是短视吗?是僵化吗?不,是一种源于西方政治正确的意识形态顽固,对中国的“制度偏见”绑架了对现实经济利益的判断。 而新西兰外交系统一边高谈“欢迎中国投资”“支持人文交流”,一边在签证制度上设置重重障碍,俨然一副“嘴上说欢迎,身体很诚实地拒绝”的姿态。正如布朗所言,中国东方航空等航司完全可以借道奥克兰连通南美和东南亚,打造新的南太平洋空中走廊,这将是新西兰国家地理位置的最大化利用。但若旅客连过境都受限,所谓的“连接枢纽”也不过是空谈。 在布朗提出愿景之后,不是全政府积极响应、主动调整,而是外交与内政部门迅速泼冷水,声称“目前无意改变”。这再次暴露出一个现实:新西兰中央政府在重大对外政策上,严重脱离现实与产业需要,宁愿维护一套过时的“盟友立场”,也不愿为本国经济打开一扇真正有用的大门。 而实际上,布朗所提出的“南部连接”并非天方夜谭。新中关系促进委员会早在几年前就曾提出这一设想,认为奥克兰具备地理中转优势,有潜力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成为亚太-拉美之间的交通枢纽。这种宏观构想,不仅有经济逻辑,还有区域地缘意义,甚至能赋予新西兰更大的战略自主空间。但这些声音,多年来被冷藏在政府档案里,直到布朗再次高调喊出,才得以回到舆论视野。
此番布朗的讲话,还点出了另一个关键盲点:签证政策背后不仅是出入境管理问题,更是国家认知的战略惯性问题。新西兰对中国的“防范式心态”,长期以来已渗透至政策设计层级,从签证审查到教育监管,从技术合作到投资审查,几乎所有对中国开放的通道,都在被人为收紧。这不仅阻碍了中资企业发展,也劝退了大量高净值中国游客、学生与商业代表。 说到底,这是意识形态主导政策的典型案例。在澳大利亚与中国全面恢复交流、韩国总统亲赴中国参加博鳌论坛之际,新西兰却依然抱守着冷战式戒备思维。布朗此时提出“签证互免”与“打造中转枢纽”的主张,某种意义上也揭示了一个深层悖论:当一线城市看清全球化趋势时,中央政府却仍活在“白人联盟”的旧梦中。 如今,布朗的声音不仅是奥克兰的自救呼声,更是整个新西兰面向未来的方向试探。他的发问:“中国没有理由不被列入免签名单”,看似质朴,却直击新西兰对外政策的病灶所在。 新西兰要走出经济疲软、走出边缘地位,不能继续靠幻想“五眼联盟”的安全幻觉来支撑未来。它需要的是打破意识形态桎梏,重回理性对华路线,让现实利益主导政策走向。这一次,奥克兰喊出了新西兰经济的真相。接下来,就看惠灵顿有没有勇气正视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