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刘永坦,辛苦研究三十年,终于发现了藏在雷达“盲区”的美国航母,为中国万里海疆装上“火眼金睛”!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内容,麻烦顺手点击一下右上角的「关注」,方便日后随时参与讨论、分享观点,感谢您的支持呀! 1981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刘永坦,从英国回国不久,就召集了几位年轻的老师,提出一个让人意外的想法:研制一种全新的雷达系统,能够突破地球曲面造成的雷达探测盲区。这在当时听起来十分陌生,更没有多少人能相信这会成功。 当时一位年轻老师记得很清楚:“第一次开会讨论方案时,系里很多老师觉得不现实。国内从没搞过这样的东西,国外也封锁得很严,我们能行吗?”而刘永坦只是平静地说:“如果总想着不能成功,我们连尝试都不会去做。” 刘永坦在英国进修时,亲眼看到英国雷达能够精确掌控海面情况,那种震撼,让他明白了祖国海防必须有自己的眼睛,不能再受制于人。他经常对年轻的研究员们讲:“没有一套自己的雷达,我们在自己家门口也看不清楚。科技再难也要自己钻研出来。” 刚开始的时候,所有的资料几乎都是空白,刘永坦带领团队只能从零开始,亲手绘制图纸,亲自调试设备,数千次实验,失败成了家常便饭。 实验室外的同事,有人暗地里说他们是在做“无用功”,可他却对团队成员们鼓励道:“这不只是技术问题,是咱们中国科研人的骨气问题。” 1990年的一次试验,成了刘永坦团队难忘的一幕。当时海面天气极差,风雨交加,设备也随时可能受到损坏。就在大家快要放弃时,雷达屏幕忽然出现一个若隐若现的目标。 大家屏住呼吸盯着屏幕,那是几十公里外一艘小型拖靶船的影像。这虽不是最终目标,但第一次从盲区中捕捉到真实的船只,这意味着新雷达的原理可行。 有人兴奋地喊了出来:“看见了,我们真的看见了!”而刘永坦只是淡淡地笑了笑,说:“这仅仅是开始,我们要盯住更大的目标。” 其实这个小小的成功背后,是无数个不眠之夜,是一遍又一遍的修改程序和调整设备。有一次实验连续失败数十次,所有人都疲惫不堪。刘永坦熬着通红的眼睛,拍拍身边人的肩膀说:“搞科研就是要熬,熬到头了,路就通了。” 而真正的突破发生在2005年,这一次,他们终于从雷达屏幕上,看到了美国航母的踪迹。当时,航母正在进行机动演习,位于过去一直认为的“不可探测”的区域。当这个消息传到指挥部门时,领导们十分惊喜:“这下,我们的雷达终于能看到过去的盲区了。” 成功的消息传开后,刘永坦和他的团队并没有庆祝太久,而是迅速投入到新的研究中去。他们并不是为了掌声,而是要把这种技术真正推广到更广泛的领域。 2018年,刘永坦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800万元。他没想过拿这钱改善生活,反而把全部奖金捐给了哈工大,设立基金用于培养新的人才。 同事们说:“这么多年,老刘其实过得特别简单,每天骑着一辆旧自行车上下班,吃饭也都是食堂的家常饭,生活比普通退休工人都要朴素。” 刘永坦后来讲:“我不缺什么,这笔奖金留给更需要的人吧。国家培养了我,奖金还是回到国家和学校更有意义。” 他依然每天坚持工作,看论文、讲课、培养研究生,闲暇时还自己在家翻看老照片。照片里,他和年轻的科研人员在简陋的实验室里,微笑着,那时候他们才刚开始。这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很多人退休了、离开了,但刘永坦却一直坚守着,成了新一代年轻科研工作者心中的灯塔。 没有豪言壮语,只有踏实的行动。他用一生告诉所有人,什么叫真正的科研工作者,什么叫真正的爱国。 他的故事也许平淡,但在那些真正了解他的人心里,却一直温暖着。 希望今天的内容能让你有所收获,关注我们,下次更新不踩空~ 有任何想法都可以在评论区告诉我,我们一起聊聊!
中国科学家刘永坦,辛苦研究三十年,终于发现了藏在雷达“盲区”的美国航母,为中国万
史墨弦说说
2025-05-14 17:45:1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