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一女婴6个月大时父母离异,从此寄住在姑姑家。2007年,姑姑实在撑不下去了,

史墨弦说说 2025-05-14 17:45:19

西藏一女婴6个月大时父母离异,从此寄住在姑姑家。2007年,姑姑实在撑不下去了,坦言养不起10岁的她了,把她送到了一个陌生男人面前。谁承想,那男人竟露出了笑容,伸手摸了摸她的头,一句话让人泪目!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内容,麻烦顺手点击一下右上角的「关注」,方便日后随时参与讨论、分享观点,感谢您的支持呀! 次拉姆出生在西藏的一个偏僻山村,父母离婚时她才六个月大。父亲常年在外打工,便将她交给了家境困难的姑姑照顾。姑姑家原本就生活不易,再多一个嘴,负担自然就更重了。但藏族人的善良和朴实,让姑姑一家咬着牙坚持了整整十年。 直到2007年秋天,姑姑家实在撑不住了。次拉姆记得,那天姑姑带她走了很远的路,换了好几趟车,终于来到一个叫“北京”的地方。这是次拉姆第一次看到城市的高楼大厦,也是第一次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和无助。 当她被带到一个陌生男人面前时,她的第一反应是害怕。男人穿着普通,但面容和善。姑姑说:“次拉姆,以后你就在这儿读书,这位叔叔会照顾你的。”话还没说完,姑姑已经转身离开,甚至没敢回头看一眼。 次拉姆呆呆地站在那里,手心里冒着汗。她的世界在那一刻仿佛被掏空了,只有眼前这个陌生男人,带着不知何意的笑容,俯身对她说:“来吧,孩子,从今天起,这里就是你的家。” 这个男人名叫石清华。十年前,他也是被生活狠狠地推向绝境的人。1997年冬天的一场意外爆炸,毁了他的家。妻子和儿子被严重烧伤,巨额医药费耗尽了他的所有积蓄。走投无路的一家三口,甚至流浪到了北京的桥洞下栖身。 冬夜里的寒风刺骨,一家三口几乎熬不过去时,一群同样在流浪的孩子,把手里仅有的一点食物分给了他们。就是那个饥寒交迫的夜晚,一名瘦弱的小男孩,将自己仅有的一小块馒头塞进了石清华儿子的手中。这一刻,石清华心里涌起的,不是悲伤,而是深深的温暖与感动。 他想,这些最底层的孩子尚且能如此善良,他若有一天能挺过这一劫,也一定要为他们做些什么。 十年后,石清华创办了“光爱学校”,免费收留贫困家庭的孩子们。 他从一个无助的流浪者,变成了这些孩子眼中的“白菜爸爸”,因为最艰难时,他和孩子们每天只能吃白菜度日。尽管日子过得清苦,但孩子们终于有了一个安稳的家,有了温暖的床铺和书本。 2007年的秋天,次拉姆就是被送到了这个温暖又特殊的“家” 刚来的时候,次拉姆很不适应。她吃不惯城市的食物,也听不懂普通话,同学们说话时,她只能低头看着脚尖,羞涩地沉默。石清华知道后,亲自给她准备了一些酥油茶和藏族特色的面食,让她渐渐适应新的生活。 每天晚上,石清华都会来到次拉姆的房间,耐心地教她普通话,陪她聊天讲故事。日子一天天过去,次拉姆终于不再害怕,也不再把自己封闭起来。她的笑容越来越多,普通话也说得越来越流畅。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光爱学校接到一项特别任务——孩子们要在奥运村附近表演节目。次拉姆第一次站在舞台上,演奏了一曲简单的小提琴曲子。站在台上的那一刻,她终于找回了自信,也第一次感觉到,原来自己并不是被遗忘的孩子。 后来,她学习更加刻苦。到了高考时,她成功考入了浙江外国语学院。她记得高考后回到光爱学校,石清华得知她的成绩后,激动地流下眼泪:“孩子,太好了!以后出去了一定记得,要帮帮那些像你一样的孩子。” 大学期间,次拉姆经常利用假期回到光爱学校,帮石清华照顾孩子们,给他们辅导功课,和他们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她终于从一个受助者变成了一个施助者,就像曾经那个递馒头给石清华儿子的流浪孩子一样,爱在一代又一代人之间循环着。 如今的次拉姆,已经彻底融入了社会,她靠自己的力量一步步走出了童年的阴影。她没有忘记那个第一次来到学校时陌生男人的微笑,没有忘记那句温暖的话:“这里就是你的家。” 就像一颗种子被温暖的土壤滋养一样,次拉姆在人生的荒原里,长成了一株茁壮的树。回头望去,温暖和善意,其实一直存在于平凡的日常之中,从未远离。 希望今天的内容能让你有所收获,关注我们,下次更新不踩空~ 有任何想法都可以在评论区告诉我,我们一起聊聊!

0 阅读:0
史墨弦说说

史墨弦说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