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名女生高速碰撞事故,到SU7Ultra选装事件,小米汽车陷入了信任危机。没

坤升说电车 2025-05-14 22:22:01

从三名女生高速碰撞事故,到SU7 Ultra选装事件,小米汽车陷入了信任危机。没流量让人焦虑,有流量让人困惑。流量让雷军欢喜,也让雷军忧。小米su7ultra

小米汽车为何陷入信任危机?网友总结如下:

1、用造手机的成功,直接复制造汽车

2、过度营销,产品只卷参数,缺少技术创新

3、造车经验缺乏,步子却走得太快

外界对小米汽车,最高频的评价是缺乏创新技术,过度营销。接下来就从这2个点解析,小米汽车存在的问题。

技术问题:

小米进入造车领域,有什么创新技术吗?答案是没有或者更多的是借鉴技术,小米进入汽车圈,依旧是造手机的思路,去卷参数,而非做技术上的创新。

什么是技术上的创新?就是首发技术,对行业能产生深远影响的。例如比亚迪的10C兆瓦充电,直接提升补能效率。比如特斯拉的一体压铸,提高了生产效率,还有华为的智驾技术,它的智驾芯片和激光雷达都是自研。

反观小米汽车,一直在致敬友商,SU7设计致敬保时捷Tycan。SU7还模仿仰望U9的实现原地起跳功能。小米拥有“全栈自研大压铸技术”,可业界都知道,一体压铸开创者是特斯拉。宝马集团首创的视平线全景显示技术,已经被小米借鉴,如无意外,小米即将发布的YU7,将采用环视投影屏(PHUD)。

小米汽车有没有核心卖点?答案肯定是有,那就是卷参数,而这一向是小米手机擅长的,小米成功的把它复刻到了su7urltra身上。

1500匹的马力,50多万的售价,这款车再复刻了小米1上市时售1999元的高光。可以说su7urltra,再次搅乱了汽车市场。

可正是因为su7urltra,也给小米带来了麻烦。而这个麻烦就是营销带来的。

营销问题:

小米过于追求营销效果,发布了SU7 Ultra双风道前舱盖版的车型,可这引发了宣传和传播问题。

售价4.2万元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宣传中称完全复刻纽北原型车空气动力学设计,但用户实测发现其风道设计简化,鼓风机测试中纸巾纹丝不动。

这种情况属实不该发生,这款车在设计之初就因该告诉用户,双风道前舱盖更多的是装饰作用,并无实际意义。那选择权就在用户手里。可小米的做法,让用户感到失望。

对于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小米发文道歉:挖孔机盖设计主要为了满足复刻造型需求,向提车车主补偿2万积分(大致相当于2000元)。但不少消费者并不认可这一方案,进行无损退车维权。据悉,当前多名SU7 Ultra准车主组建了维权群,进行无损退车维权的人数已超过300人。

就在外界质疑声达到顶点时,车主又曝出“锁马力”的操作。 价值50多万的SU7 Ultra宣传有1548匹马力,实际交付后却被OTA更新限制到900匹。 要想解锁全部动力,得先去赛道刷圈速。

这件事的舆论两极分化,车主反对,很多普通消费者却赞同。车主反对是因为车辆的“性能贬值”,而消费者赞同是因为小米汽车最近频发超速、危险驾驶等事故。

接下来,锁不锁马力,如何完美解决这个问题,考验雷军。

前期小米SU7 Ultra一直拿1500匹马力当作最大卖点,后期选择“锁马力”引发用户不满,这也是因为前期营销用力过猛,而导致后期无法收场的原因。

面对一波波如潮水般汹涌的负面舆论,雷军在个人微博发布动态称,“过去一个多月,是我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的一段时间,情绪比较低落,取消了一些会议安排和出差计划,也暂停了一段时间在社交媒体上的互动。”这是自小米SU7事故后,雷军的首次公开表态,也折射出小米汽车当下所面临的严峻局面。

个人觉得,小米汽车流量很大,责任更大。小米应该花更多的心思去研发技术,同时对营销也要相对克制。毕竟,产品本身才是最好的营销。

0 阅读:1

猜你喜欢

坤升说电车

坤升说电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