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朋友说:现在的孩子丧失了一种“馋”的感觉,没有挨过饿的他们,体会不到60后、70后为了一口吃的,为了填饱肚皮,奋斗的原动力。 对于这句话,我深深的赞同。 小时候,家里人口多,主食都不够吃。摊煎饼时,麦面里都要拌入一些玉米面、白干子面(红薯粉),吃多了胃里泛酸,不吃又饿,饿得没办法,就用酱油、香油泡着吃; 白米饭是吃不上的,只能喝点稀饭,早上一顿、晚上一顿,稀饭穿肠过,根本不顶饿。 上学、放学路上,看到前面住楼房、开厂子的贾老四家,门缝里飘来各种肉香,心里是不平的,陡然会升腾起“鸡鱼肉蛋,宁有种乎?”的慨叹。 慨叹之余,该上学还得上学,哪怕饿着肚子;有时饿的受不了时,也会用用精神胜利法,寄希望成绩好一些,超过贾家的孩子,但超过又有什么用呢?那时,对未来是迷茫的。 这几天和三老表聊天,他对饿的经历,远比我认识更深,他懂事时,还是生产公社打工分呢,年底了,大队(村)按照工分分粮食,一家一堆,分的都是玉米、红薯,甚至还有红薯秧子,家家户户按照人口,一家领走一堆,一家到头就靠那些了,不够吃了,就“瓜菜代”。 能“瓜菜代”还不错了,青黄不接的时候最苦。 几位老表都经历过饿,大老表、二老表学习不好,只能在家种地;看着他们被穷困折磨的样子,三老表破釜沉舟,离开农村的原动力,也更大。 他说那时个子高,饭量大,住校时,家里给带的煎饼、咸菜、盐豆子,前几天就吃完了,后面只能挨饿,但自尊心强,又不好意思问同学借。 在同学吃饭时,他只能借故离开,跑到校园外的庄稼地,翻一些地里的红薯根洗洗吃,有时也掐一些新鲜的玉米穗、豌豆苗、豆角子、小黄瓜吃,但不是逮着一家薅羊毛。 他也是农家子弟,知道偷吃人家没长成的庄稼、蔬菜,是不对的,但良心丧于困境,他当时已经饿得发晕了,哪里还顾得了这许多? 有一次,他运气很好,发现了一只跛脚的野兔子,可能是被人用猎枪打了一下,惊慌而逃的;他也不知哪儿来的劲头,跟着兔子追,最后一下子扑倒了,直接把兔子给压死了。 饿狼一样的他,顿时来了精神,找了一把小刀,把兔子囫囵剥了、捡了一堆柴火,又用从学校小卖部借了一盒火柴,上课铃响也不管了,跑到一个避风的沟渠里烤兔肉吃。 柴火湿,生了半天火,才勉强着了,把兔肉烤的半黑不红、半生不熟,正准备吃时,就听渠坝上一声怒吼,“哪家的小兔崽子,拔俺家的豆角架子,烤肉吃?!” 惊得三老表“三魂出窍”,就见那人拿着铁锹就要铲自己,嘴里还骂骂咧咧,说自家的豌豆苗、豆角子、小黄瓜还没成熟就被人摘了,肯定是你! 三老表自知理亏,顾不上吃肉,撒腿就跑,中间还跌倒几次,也顾不上疼了,一溜烟跑到了学校。 那人也没继续追,拿起来那只兔子乐滋滋的回家了。 半夜里,三老表躺在宿舍,饿得睡不着,后悔不该在那条渠沟烤兔肉,后悔应该边烤边吃,后悔....... 三老表那时的愿望就是吃一顿饱饭,他说每个周末回家拿饭时,走到家的力气都没了,饿的。 对于饥饿的痛感,是他考中专,脱离农村的最大原动力。 三姨心疼正在长个子的小儿子,也给他一点钱,让他买着吃。 三老表说,“我看俺娘块儿八毛的,用手捏子(手绢)一层层的包着,给我时,一层层的打开,我就不忍心,自己忍着点吧,后来学聪明了,回到家,就到各家地里翻红薯, 有时一路能翻到咱姥娘家,知道那边种红薯的多,但都低着头,怕见到这个姥娘、那个舅的,被认出来,没面子......” 三老表说,当年饿的时候,走在路上,看见什么,心里都想能不能吃,怎么吃?脑子浮想联翩,因为太能想,形象化的思维,让他作文都开了天眼,下笔如有神。 他的心路历程,我是能懂的。因为三姨家当年太穷了,而且还三个儿子。 按照农村娶媳妇的习俗,三个儿子要三套大瓦房,还有见面、传柬、酒宴等,都是男方“一头沉”的开销,一个儿子娶媳妇,父母掉一层皮,三姨家没什么进项,可不得掉三层皮? 两口子白天种地,晚上在煤油灯下编柳条筐、粪箕子卖,那才能卖几个钱? 看着大哥娶媳妇,父母都累的脱相了,这二哥还等着,没几年就轮到自己了,三老表清楚,自己除了读书,考上中专,再没有别的出路了。 尤其是他得知三舅家的桃花姐考上大学,一个月30块粮票,吃不完,还寄回老家时,他一下子找到了能吃饱饭的捷径。 离开农村,填饱肚皮,几乎是他努力学习的唯一原动力。 破釜沉舟后,他心无旁骛,果然一击而中。 现在两个宝贝儿子挑食时,三老表都气呼呼地说,“你们还是饿的轻!往年我们在农村.......” 一听老子又要忆苦思甜了,俩儿子眼皮都耷拉下来了。 这就是开头所说的:跟没挨过饿的人谈贫穷,真是太难了,他们都觉得一切都是应该的,其实,好日子才过几年啊? (我的橱窗里有一种天目山小香薯,现在减肥代替主食,给三老表寄过去,他之前说一看红薯胃里就泛酸,嫂子给他蒸了,他一吃,说不错,软糯香甜,和小时不一个味啊?!) 三老表说这小香薯味道不错
一个朋友说:现在的孩子丧失了一种“馋”的感觉,没有挨过饿的他们,体会不到60后、
可爱喵呜求抱抱
2025-05-15 07:33:31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