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在桂林榕湖饭店,陈毅元帅正陪外宾吃饭,一张写着“我是胡少海之女”的纸条突然递了进来,陈毅放下筷子,整个人怔住了,脸上没了笑。他站起身,说了句:“快请她进来。”屋里瞬间安静了。
那天的饭局是外交场合,场面正规,陈毅正在以东道主身份招待客人,他正在夹菜,警卫员靠近,递来张折得整整齐齐的小纸片。
陈毅低头一看,字不多,就七个,直指他心底最深的地方,几十年前并肩作战的老战友胡少海,已经牺牲多年,他念念不忘,却没想过这辈子还能见到胡少海的后人。
警卫员把女孩带进来,她穿着旧衣服,个头不高,头发扎得整齐,神情有些紧张,陈毅仔细一看,眼圈就红了。
这张脸跟胡少海有几分像,他招呼她坐下,自己反而站着,嘴里念叨:“老胡还有个女儿啊……”
女孩叫胡慈英,后来改名胡贞,她没哭,也没说什么家里困难的事,只是说,她听说陈毅来了,就想见一面。
她不敢直接闯进去,就偷偷写了张纸条托人递过去,纸条写得用力,像是下了狠劲,怕没人当回事。
胡慈英是胡少海的第二个女儿,胡少海是红军的老战士,1927年就参加了湘南起义。
1930年,他在福建永福牺牲,年仅32岁。陈毅、朱德、毛泽东都痛惜这条人命。
胡少海牺牲的时候,胡慈英才几岁,她姐姐胡蝶英1954年就因病去世,家里一直靠母亲苦撑。
她从小没进过什么好学校,也没读过多少书,后来到了桂林,在榕湖饭店洗衣房里干活,生活清苦。
那天,她其实没抱什么希望,只是觉得如果不试一试,以后可能再也没机会,她在门口等了半天,看到警卫员回来了,还以为没戏,结果下一秒,陈毅就亲自走了出来。
他没顾外交场合那一套,快步迎上来,拍着她肩膀喊:“你爸爸是个好同志,我们都记得他。”他让随行干部安排她吃饭,还把她叫到一边仔细问起生活。胡慈英摇头,说不用麻烦。她说:“我们自己过得去。”
陈毅没逼她。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会跟组织讲一下。”
过了几天,胡慈英回了洗衣房继续干活,但生活慢慢有了些转变,组织后来给她调整了岗位,工作不那么苦了。
她还是不愿太出头,照旧住在单位宿舍,穿旧衣,买最便宜的菜。她女儿黄曼玲后来回忆说:“我妈一直教我,靠自己,不要仗着爸爸的名字。”
说起胡少海,得从他早年的事讲起,他是湖南宜章人,出身地主家庭,1921年就在国民党部队当兵,后来不满黑暗腐败,自己带着队伍投奔共产党。
他打仗狠,脑子也快,1928年朱德、陈毅率军到湘南时,他带路搞“智取宜章”,当时还装作县里的旧军官,把守城部队骗了出来。靠这个,红军拿下了县城。
朱德和陈毅当时都记住了他,说他“胆大心细”。陈毅写过:“他是起义队伍里最有担当的一个,枪法好,人也实在。”
湘南起义后,他任红四军第十师第二十九团团长,还当过红四纵司令,打过井冈山保卫战、赣南战斗,也参与闽西根据地建设。
1930年,他带兵攻打福建永福,被敌人机枪打中腹部,流血太多,抢救不过来,他牺牲那天,部队本来胜券在握,一听他倒下,整个士气都垮了。
陈毅听说后,久久没说话,后来他跟人讲:“胡少海功成未就,可惜了。”那个时候的战友,死得快,来不及告别。陈毅把这事一直记在心里,一直到1963年收到那张纸条。
胡慈英回忆说,见过陈毅之后,她再没找过组织,也没向人提这段往事,她怕人说她拿父亲的牺牲换好处。
她工作一直兢兢业业,工资不高,但干得踏实,老年时,她住在桂林一间旧屋里,门口种了几棵薄荷,邻居都知道她脾气硬,不好打交道,后来才知道她的身世。
她的女儿说:“我妈这辈子没麻烦过组织,她总觉得,我们是烈士的后人,要自己争气。”
陈毅在那之后还去过几次桂林,但没再公开见她,有人说他私下托人看望过,她没接受任何东西。两人那次见面,成了她一生最重要的回忆。
这段往事传开是在很多年后,一些老人回忆当年在饭店工作的情景,说陈毅见了那女孩后,一直沉默,吃饭也不像平时那么多话。
外交客人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但身边的老同志都知道,陈毅心里有事。
这张小纸条,从饭店洗衣房传到一桌外交宴请,从普通人到国家领导人,穿过时间,也穿透了战火留下的空白。那是一代人之间的承诺,没写下,却谁都记得。
用户15xxx61
国家对烈士后代应该给予更多照顾
吕氏春秋
陈毅和毛主席一样,念旧!
用户10xxx13
没有湘南暴动,就没有井冈山的会师!胡少海是湘南暴动的重要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