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曝料:净出馊主意!华裔高官力促145%关税,致美国惨败:现在被特朗普开除了?
就在刚刚,偶然间看到,有大V于5月12日发布动态称,外媒爆料美国华裔官员亚历克斯 - 王(又名黄之瀚),突然遭到开除,原因是他净出些馊主意,力主将对华关税提高到145%,结果事与愿违,特朗普只好让他来背这口黑锅。
截至目前,这条动态收获了1.3万点赞,近1.5千条评论,以及约600次转发,其产生的影响不容小觑。
更为关键的是,观察评论区和舆论走向,似乎绝大多数网友和大V都对这一说法深信不疑,只有个别网友直言:这种一眼就能看出是假的消息,也有人信?!
对此,简单谈几点看法:
1、这则消息基本可以判定为虚假信息,主要依据如下:所提供的报道截图,肉眼就能看出存在拼接与PS的痕迹,格式、排版显得十分粗糙;而且关税政策属于经贸领域范畴,参考对象理应是财政部长、商务部长、贸易谈判代表等专业经贸官员,而非安全顾问(此前华尔兹并非因关税问题离职,而是涉及也门群聊泄密案)。更重要的是,经过多方查证,截至目前没有任何正规媒体报道过此事,其中疑点重重。
2、从网络情况来看,在5月12日之前,黄之瀚在舆论场上也有一定热度,不少大V都曾提及他,但普遍都是说他主张对华强硬,且因也门群聊泄密案而遭到解职——几乎没有人提及他力推145%关税一事,这一现象颇为耐人寻味。
3、更值得深思的是,其言论似乎一边在激化群体矛盾,一边却又对弃美来华的华裔科学家大加赞赏——显然,他似乎从未考虑过自身做法存在矛盾性,更没有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在美国的华裔科学家或商人,以及回归祖国的华裔科学家们,看到拥有几百万粉丝的大V不加以核实、甚至基本可以确定是牵强附会的谣言时,恐怕会心生疑惑:这是什么情况,这样做真的合适吗?
4、用“反华政客”来形容黄之瀚更为准确,而用“汉奸”来形容余茂春则十分贴切。将二者混为一谈,显然并不合适。
对此,有观点指出,首先,这位拥有几百万粉丝的大V影响力不容小觑。然而,他所传播的关于黄之瀚的消息,从截图、职能逻辑、信息来源等方面来看都是假的。但他却未加验证就发布,这显然存在问题。
先分析大V的动机。在当下网络环境中,流量至关重要,有些大V为了获取流量,就会刻意寻找能够吸引眼球的内容。黄之瀚这件事,听起来十分刺激,容易引发讨论,无论真假先发布出去,这样就能获得关注、点赞和转发,流量自然就来了。这无疑是典型的流量至上,将真实性抛诸脑后。
再来看这种行为带来的影响。作为具有影响力的大V,他的粉丝众多,很多人会相信他所说的话。虚假消息会误导公众对美国政治以及中美关系的认知。比如,关税政策这么专业的事情,他却信口开河,让公众误以为安全顾问会插手关税事务,这是错误的认知。
而且,他将黄之瀚描述得极为极端,会让公众对美国华裔群体产生偏见,进一步激化矛盾。当前官方正在积极推动中美民间交流,他这样做完全是背道而驰,破坏了交流的氛围,也可能让华裔群体对中国网络环境产生负面看法。
此外,像他这样级别的大V,实际上可以看作是民间意见领袖,理应传播真实信息,引导公众形成正确的认知,而不是误导公众。但他却没有做到这一点,反而传播虚假消息,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长此以往,不仅会使舆论场更加极端化,也不利于中美民间开展正常的交流。
最后,他对弃美来华的华裔科学家大加赞赏,却又传播针对其他华裔的虚假负面信息,这种矛盾的行为容易让人感到困惑。甚至会让人觉得:对他而言,内容是否真实、逻辑是否自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引发关注。但这种行为不仅会损害他自身的公信力,也会让公众的认知陷入混乱,反映出在碎片化时代部分大V为追求流量而不择手段的传播乱象。
总之,作为现实主义者,核心观点其实就两点:
中美民间交流,是增进彼此理解、消除偏见的桥梁,这种交流应建立在事实基础之上,是真实的互动,而不是被困在人为制造的虚假信息茧房之中。我们的头部大V应肩负起责任,公众也需要保持理性,只有这样,交流之桥才会更加稳固、畅通。
至于如何看待美国华裔群体?我们不应以偏概全,不刻意遮掩,不虚构事实,更不煽动对立情绪。我们更应该相信,随着我们的不断发展,像黄之瀚这样的反华政客只不过是跳梁小丑罢了,根本不值得过多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