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一名地主趁敌人聊天时,把绑在树上的地下党放走,新中国成立后地主被抓,

百年战争录 2025-05-15 13:48:18

1947年,一名地主趁敌人聊天时,把绑在树上的地下党放走,新中国成立后地主被抓,临判死刑前高呼:“把当年我救的地下党找来,替我作证!”

据江苏省档案馆解密档案显示,当朱玉和脖颈被勒出紫痕时,郭良知藏在草垛后的心理斗争持续了整整二十三分钟。

这位拥有六十七亩田产的小地主,既非共产党员也非开明士绅,却在赵元和与乡民攀谈间隙,用割稻的镰刀精准切断三股麻绳,朱玉和脱身后遁入玉米地的路线,与郭良知刻意留在田埂的军靴足迹形成交错,这个细节后来成为证明其清白的关键物证。

这场营救行动埋下的伏笔,在1951年5月的公审大会上轰然炸响,当审判长宣布"地主分子郭良知判处死刑立即执行"时,被告突然挣脱法警压制,对着围观群众高喊:"月塘农会朱玉和能证明我救过共产党!"在场两千余名群众瞬间哗然,这个戏剧性转折被《扬州市志·土改运动卷》收录为典型案例。

朱玉和的证词揭开更多隐秘往事,1943年日伪清乡期间,郭良知曾以"存放祖产"名义,将十五担公粮隐匿在自家祠堂夹墙;1946年还乡团搜捕地下交通员时,他故意在村口晒场扬尘,为伤员转移争取时间。

这些碎片化的善举,在月塘镇老农协主席的回忆录中得到交叉印证:"郭先生给佃户的租子总留两成余地,灾年还开仓借粮。"

审判出现转机的深层原因,与中共中央华东局"关于土改中区别对待开明地主的指示"密切相关。档案显示,1951年4月颁布的《苏北行政区土地改革实施法》特别规定:"凡在革命困难时期援助过革命工作者,应酌情减免处罚。"正是这条政策,使郭良知的命运发生180度逆转。

更耐人寻味的是当年抓捕细节,赵元和1949年潜逃上海时,随身笔记本记载着关键信息:"民国三十六年九月初二,疑郭某纵囚,然其弟任县参议,侄为乡长,未敢深究。"这份亲笔供词与朱玉和的证言形成完整证据链,最终促成苏北行署重审委员会撤销原判。

郭良知案的特殊性在于完美呈现了土改运动的复杂性,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在《土地改革中的灰色地带》中指出:"不能简单以阶级成分判定历史功过,郭良知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恶霸地主,也不是革命同路人,他的选择更多源于传统乡绅的朴素道义。"

这场跨越时空的救命之恩,在新时代续写新篇,获释后的郭良知主动上交地契,其子孙在1980年代成为乡镇企业家代表,2005年朱玉和逝世时,郭家第三代长孙捧着他的遗像走完送殡全程,这个画面被《扬州晚报》称为"半个世纪良知的传承"。

在仪征市烈士陵园东南角,郭良知与朱玉和的墓碑比邻而立,镌刻"义薄云天"的青石板上,两个曾经敌对阶级的名字,因1947年那个秋天的稻香,永远定格在中国近现代史的特殊坐标。

0 阅读:1090

猜你喜欢

百年战争录

百年战争录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