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我军经过不懈努力,成功破译出越南的电报,但是电报内容却让所有人大吃一惊,只见电报上写着:“日前,我军派出的30多名侦察兵无一幸免,疑似被同一个人击毙了!”
时年22岁的向小平正蜷缩在39号阵地的猫耳洞中,洞壁凝结的水珠浸透了他的迷彩服,这位来自四川南充的战士手握79式狙击步枪,枪托上31道刻痕记录着每颗子弹的归宿,此刻他并不知道,自己创造的"31发子弹歼敌30人"的战场奇迹,已通过电波震撼了整个东南亚战场。
向小平的狙击传奇始于1984年寒冬,在北京军区新兵连的射击场上,零下15度的严寒中,这个身高仅1.68米的瘦弱青年在雪地匍匐三小时,睫毛结霜仍紧盯200米外的胸环靶。
当十发子弹全部命中靶心时,带出"山东射击英雄"魏来国的老兵拍落他肩头的积雪:"小子,你天生是块狙击手的料。"四年后,这个预言在老山前线的密林中得到残酷印证。
1988年6月的39号高地被称为"死亡漏斗",这个三面受敌的突出部日均承受越军200余发炮弹,向小平接受任务时,背包里除了瞄准镜校正仪,还装着父亲从四川寄来的辣椒面——这是对付热带丛林蚂蟥的土办法。
他耗时七天完成战场测绘,在雷区开辟出七条隐蔽通道,选择的11个射击点构成完美的交叉火力网。
首战发生在浓雾弥漫的清晨,当越军侦察兵的身影在瞄准镜中浮现时,向小平的食指在扳机护圈上轻轻摩挲,这是他在新兵连养成的独特习惯,随着7.62毫米子弹穿透晨雾,目标应声倒地后,他立即转移至二号射击位,整套战术动作比训练标准快了1.7秒,这种闪电般的战术机动,使得越军始终无法锁定"幽灵射手"的位置。
最严峻的考验出现在潜伏第27天,持续暴雨引发的高烧让向小平视线模糊,电台传来的敌情通报却显示越军特工队正在逼近。
他咬碎随身携带的云南白药胶囊,用苦味刺激神经保持清醒,在能见度不足50米的雨幕中完成三次精准狙杀,当最后一名越军试图拖走同伴尸体时,向小平的子弹精准穿透其战术背心的心脏防护区。
这场持续42天的狙击战役,彻底改写了热带山岳地带的作战法则,向小平创造的狙杀记录至今未被打破,其使用的79式狙击步枪现存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瞄准镜上的战地校参数值仍清晰可辨。
在南部县太华乡的老宅里,向小平的父亲至今保存着儿子从前线寄回的家书,泛黄的信纸上那句"儿定不辱使命",与军事博物馆陈列的"一级英模"勋章遥相呼应,共同诉说着一个真理:和平年代的岁月静好,正是无数个向小平用青春与热血铸就的钢铁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