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俞敏洪去看望自己北大的恩师许渊冲,没想到96岁恩师住的房子,竟然连电梯都没有,许渊冲腿脚不便,又没有安装电梯的钱,俞敏洪当即答应恩师,拿出60万,给恩师装一个电梯! 许渊冲,那位被誉为“中国最美翻译家”的老人,彼时已经96岁高龄。 他是中国翻译界的泰斗级人物,是将《诗经》《楚辞》翻译成英文、法文的第一人。 他不但以极高的语言天赋闻名,还以不懈的学术追求令人敬佩。 许老的译作不仅语言优美,而且极富文学性,连外国读者都赞叹不已。 可是,就是这样一位国宝级的文化大家,却生活在一个没有电梯的老旧楼房里。 俞敏洪到达的时候,看到的情景让他震惊又心酸。 那幢楼足有六层高,年久失修,许渊冲的住所在三楼,由于年事已高,许老腿脚早已不利索了,每次上下楼都极为困难。 俞敏洪站在楼道口,看着这陡直狭窄的楼梯,脑海中浮现出许老每一步挪动的艰难身影,不禁鼻头一酸。 “老师,您年纪这么大了,怎么不装个电梯呢?” 许渊冲淡然一笑,说:“装电梯的事,早想过。可是一来老楼不太好改造,二来……也确实没有那个钱。每一分钱,我都省下来买书、买字典、印译稿。” 这番话深深刺痛了俞敏洪的心,要知道,许渊冲不是普通人,而是国家的文化瑰宝。 他本可以过得更体面一些,却把毕生心血都献给了翻译事业。 他的生活极其简朴,几乎没有娱乐,每天醒来后唯一的事情,就是坐到书桌前翻译。 他说过:“翻译就是我的生命,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翻下去。” 俞敏洪感慨万分,他知道,许老曾在年轻时留学法国,学贯中西,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高端语言人才。 他是唯一一位获得“北大中文系、外文系和法文系三系文凭”的学者,许多著名作品,如《红与黑》,都被他以信达雅的风格翻译成了英文和法文,堪称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可就是这样一位大师,却仍在为生活的小事苦恼。 俞敏洪是个实干的人,当场就拍板:“老师,您别担心,电梯的事我来解决。我出钱,立刻请人来设计安装。让您以后不用再为上下楼发愁!” 许渊冲怔了一下,随即笑着摇头:“这怎么好意思……” 俞敏洪却十分坚定:“老师,您教会了我太多,这只是我尽一点微薄心意。 您为国家、为文化、为一代代学生付出了一辈子,现在我们做学生的,正该为您尽些力。” 说完,他立刻联系电梯公司,协调物业,跑审批手续,一共花了将近60万元,终于给这幢没有电梯的老楼装上了一部全新的电梯。 从那以后,许渊冲上下楼再也不用拄着拐杖,一步一步地爬了。 其实,许渊冲并不是没有机会挣钱,他年轻时就有许多在国外发展的机会,甚至有出版社愿意以高价购买他的翻译作品版权。 他也曾被邀请去担任一些企业的顾问或者在商业机构演讲,但他几乎一概谢绝。 他说:“翻译需要心静,不能为钱所动。” 他的生活中,没有名车豪宅,只有书籍与笔,他曾住在狭小的宿舍中,一张旧木桌、两盏台灯,就是他创作的全部装备。 他每天早上五点起床,吃过一碗稀饭后,就开始翻译,常常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他说:“别人打麻将、玩电脑、打扑克,我的爱好就是翻译。” 他把自己的人生定义为“三个世界”:童年住在中国,青年留学法国,晚年写作世界。 他说:“人生能有这三种体验,还有何求?”对他来说,精神的富足远比物质重要。 直到晚年,他依然保持着惊人的工作节奏和创作热情,身体虽然衰老,视力渐弱,但精神却愈加清明。 “只要我还能动,就要继续翻译。希望我翻的东西,能让更多外国人了解中国。” 在许渊冲的心中,文化比金钱更有分量,语言的魅力远胜于世俗的繁华。 他用一生证明:真正的大师,不在于住什么房子、开多好的车,而在于你能否沉下心来,为理想、为国家、为文化默默耕耘。 文化需要传承,更需要尊重,愿我们每一个人,在奔向未来的路上,也能记得像俞敏洪一样,回头看看那些为我们铺路、点灯的人。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许渊冲
一个让人恶心的大学老师这是我本科时候的一个老师,我都忘了他叫啥,就叫猪头吧。
【2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