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28岁女飞行员张连芳,将要执行绝密任务。她整理好装备,刚要上飞机,哪

科技历史回忆录 2025-05-15 22:00:15

1964年,28岁女飞行员张连芳,将要执行绝密任务。她整理好装备,刚要上飞机,哪料,被人一把拉到照相机前,她一甩头发笑道:“这么麻烦啊!”谁知,有人凑近她耳边说:“拍遗照。”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64年深秋的西北戈壁滩上,一位扎着齐耳短发的女飞行员跳下运输机。 她叫张连芳,刚从东北某空军基地调来执行绝密任务。 基地的沙土地被太阳晒得发烫,远处地平线上孤零零立着几顶军用帐篷。 机械师们正围着一架银灰色运输机做检修,螺旋桨卷起的黄沙迷得人睁不开眼。 张连芳在部队登记处领了生活物资,突然被叫去拍证件照。 她整了整飞行夹克的领口,对着镜头露出微笑。 举着老式相机的摄影师突然开口:"这是留作遗照用的。" 话音未落,张连芳的笑容凝固在脸上。 这时她才真正意识到,这次任务的危险程度远超想象。 这个出生在辽宁的姑娘天生适合当飞行员。 18岁被选拔进航校时,她能在零下二十度的雪地里完成五公里负重跑; 训练机舱里四十度高温下,她能保持清醒完成整套仪表操作。 1964年接到调令那天,基地政委把保密协议推到她面前:"要签生死状的。" 张连芳抓起钢笔唰唰签上名字,墨水在糙黄纸上洇出坚定的痕迹。 未婚夫在机场送别时,把自己戴了三年的飞行手套塞进她行囊。 两人约好等任务结束就办婚礼,谁也没想到这次分别差点成为永诀。 当运输机降落在罗布泊附近的马兰基地,张连芳看见地平线上竖着十几层楼高的铁架子。 那是用来安放原子弹的试验塔。 在基地的头两个月,恶劣环境给这群东北来的飞行员上了生动一课。 白天帐篷里热得能煎鸡蛋,夜里裹着军大衣还冻得打哆嗦。 最要命的是饮用水,打上来的井水泛着苦咸味,得拿明矾沉淀半天才能入口。 真正的考验来自空中训练。 西北的天空干净得没有半片云彩,方圆几百公里找不着明显的地标。 张连芳和战友们要练习在强侧风中保持航线,有时遇到突发气流,飞机就像被无形大手攥住似的上下颠簸。 有次降落时遇到沙尘暴,能见度不足五十米,她硬是靠着仪表数据把飞机稳稳停在跑道上,轮胎在沙地上犁出两道深沟。 1964年10月16日清晨,张连芳在晨光中检查飞机采样设备时,看见钱学森带着专家组匆匆走过停机坪。 她这才知道自己的任务是在原子弹爆炸后穿越蘑菇云取样。 当时国外都用无人机做这事,可新中国那会儿没这个技术,只能靠飞行员肉身硬闯。 那天下午两点整,戈壁滩深处腾起刺目亮光。 张连芳戴着焊工用的深色护目镜,仍被强光刺得直流眼泪。 等冲击波裹着沙石掠过基地,她和战友们像离弦之箭冲向飞机。 机舱里堆着二十几个特制采样罐,每个都标着不同高度层的数字。 飞机爬升到五千米时,暗红色的蘑菇云就在正前方翻涌。 塔台反复提醒保持安全距离,可采样器怎么也够不着云团核心。 张连芳一咬牙,操纵飞机迎着气浪往里钻。 放射性尘埃噼里啪啦打在舷窗上,仪表盘指针疯狂乱颤。 等采集完所有数据返航时,她的飞行服早已被冷汗浸透。 回到地面后的清洗程序比飞行更折磨人。 防化兵拿着高压水枪从头到脚冲了七八遍,肥皂水顺着脖子往衣服里灌。 因为女兵身份特殊,张连芳只能躲在帐篷里自己擦洗,结果漏掉了粘在头发里的辐射尘埃。 没过半个月,她开始大把掉头发,例假也停了。 基地军医偷偷跟领导汇报:"这姑娘将来恐怕生不了孩子。" 谁都没想到,这个东北姑娘身上迸发出惊人的生命力。 完成任务十个月后,她穿着改过的军装办了婚礼; 三年后顶着医生劝阻生下健康女儿,取名叫"张西验"纪念罗布泊的西北试验场。 后来她又生了个闺女,两个丫头如今都在空军部队带兵。 停飞那年张连芳48岁,飞行记录本上整整齐齐写着3800小时安全飞行。 有次部队整理档案才发现,大兴安岭火灾时她在火场上空穿梭运水三个月; 四川矿难时摸黑降落临时停机坪救出二十多个伤员。 问她怎么做到的,老太太拍着膝盖直笑:"啥技巧不技巧的,胆大心细不要命呗!" 如今在干休所里,张连芳最爱给重孙子讲沙漠里追厕所的糗事。 阳光照在她胸前的勋章上,那枚因核辐射造成的白内障换来的伤残军人证,此刻正安静地躺在抽屉最深处。 主要信源:(央视新闻——致敬!原子弹爆炸后,她两度驾机冲向蘑菇云)

0 阅读:70

评论列表

扬州慢

扬州慢

1
2025-05-16 00:02

敬礼

科技历史回忆录

科技历史回忆录

关注我,关注体育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