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林徽因在病床上的照片,正是在病床上,林徽因参与设计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国徽被设计出几个月后,她就辞别了人世,享年55岁。可以说,设计国徽耗尽了她最后的心血。 鲜为人知的是,她撑着病体设计出国徽,并将样本送审前曾遭遇了极大的压力。这些压力,主要来源于她的身世,他们质疑她家世复杂,还说她是“封建遗老之后”,有人甚至暗示,要将她从主创名单中除名。 面对质疑,林徽因是如何回应的呢?在看她的具体回应前,先把镜头聚焦到她设计国徽时的细节。 细节一,为了设计国徽,将一块瓦片藏在病床的被窝里。 原来,因为林徽因设计国徽时,肺结核已经非常严重,且病菌从肺部扩散到了双肾,导致她不得不把左边的肾切除。所以,医生护士都极力叮嘱她:一定不能再参与任何工作,不能费一点点力,就是书也不能再看了。因为,她的身体已经禁不起了。 可一心惦记国徽设计的林徽因岂会“听话”,她偷偷让助手给她带来了故宫瓦片,并藏在被窝里。林徽因设计国徽为什么要取故宫的瓦片?原因是她对所设计的国徽的颜色极其看重。也因为对颜色有执念,她并没有让助手拍板国徽上的红黄配比,她决心亲自试色。 而她试色的方法,乃是将调色卡偷偷藏在枕头底下,趁着没人注意的时候,从被窝里取出故宫瓦片,再用指甲从瓦片上刮点残粉、加水,然后对比新配的颜色。每次试色实验都要花几个小时,她高烧到满脸通红也不肯停。 后来,林徽因的瓦片秘密被发现了,护士质问她:“你不要命了吗?”她的答案是:“命这东西,我早不指望了。我就想把这颜色找准了。” 细节二,为了国徽下方的齿轮的形状,她专程拄着拐杖去了趟北平农机研究所。到了农机研究所后,已经骨瘦如柴的她,在几台大机床之间转了整整一上午。 林徽因转一上午的原因是:她想对比机器上的真实齿轮的角度和厚度,以让国徽下方的齿轮更逼真。 她还拿着放大镜去了稻田,只为观察麦芒的走向和弧度。旁边的人心疼她,就劝她可以直接找个照片照着画,她却冷冷怼人道:“麦穗是活的,照片是死的。” 细节三,林徽因设计的国徽样稿,纸的边缘已经卷翘,有的粘着她夜里咳出的血丝,还有她在灯下反出药水的滴痕。 林徽因的国徽样稿的最终构图是:“齿轮托底,麦穗环绕,五星高悬,天安门中央。”这种设计似乎很简单,但因为追求完美,这图她竟画了近四个月,期间她一共改了十九次。 画图时,她长期是发着烧的状态。 设计完国徽样稿后,林徽因躺在床上,捂着发炎的手臂,对助手说了一句话:“我这身骨头经不住多折腾了,你替我盯着那齿轮别乱改。” 这些细节,后世只要听一听,就知道她为此付出之大,就能知道,她真的在拿命设计国徽。林徽因为什么甘愿用命去完成此国徽设计呢?如梁思成所说:她想让这个国家,有根、有人、有魂。 为国徽设计燃烧自己的林徽因,在面对质疑她家世背景的人时,并没有觉得委屈,她非常平和地说出了那句:“我的家世不是问题,关键是这图,是不是为人民设计的。” 她这话出来后,没有任何人再质疑她。 最终,审核组一致通过了林徽因的方案,原因极其简单:所有版本中,只有她的设计能让人一眼看出“这就是中国”。 事后,她拒绝了公开署名,有人为她鸣不平,她却说:“设计是国家的,不是一个人的。” 1950年十一国庆那天,国徽第一次悬挂在天安门城楼。当天本应出现在天安门城楼,并观看升挂仪式的林徽因缺席了。因为,那天凌晨她再次咳血,被紧急送去吊水…… 她最终只能让人推来一把椅子,坐在病房窗口,披着毛毯,看向长安街方向…… 几个月后,《人民日报》刊发了一则简短讣告:“建筑学家、诗人林徽因,于北平病逝。她曾参与国徽设计工作。” 今天,有多少人看向国徽时,能想到“林徽因“三个字?想到国徽里,有她的骨血和信仰?! 末尾,想说的是:那些质疑她家世背景者,显然是选择性“忘记”了林家满门忠烈的事实。她的叔叔林觉民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她的另一个叔叔也是烈士,她的父亲林长民也是革命者,她的弟弟林恒在抗战中为国捐躯…… 这样的出身背景,如果不配参与国徽设计,那谁适合?
下图是林徽因在病床上的照片,正是在病床上,林徽因参与设计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国
李满谈过去
2025-05-15 22:50:19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