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4月,南京郊外刑场,一场生死时刻即将上演。站在死刑犯谷寿夫的面前,我们看到了他那一副面无表情的模样,似乎隐藏着深藏的情感。他戴着礼帽,身子摇摇欲坠,再也无法独立站立,只能依靠宪兵的搀扶前行,情景十分凄惨。 提到谷寿夫,很多人可能第一个想到南京大屠杀。这家伙可不是什么值得同情的人物,而是双手沾满鲜血的刽子手。1947年4月26日,他在南京雨花台被执行枪决,那一刻,很多人拍手称快,但背后却是30多万冤魂的控诉。谷寿夫的罪行,得从1937年12月说起。那时候,他是日本第六师团的师团长,带着部队攻进南京。南京城破后,他干了件让人发指的事——下令“解除军纪三天”,等于放纵士兵烧杀抢掠,彻底把南京变成了人间地狱。 谷寿夫1875年出生在日本熊本,家里条件一般,后来考进陆军士官学校,走上了军人生涯。他不是那种天生残暴的疯子,但也绝不是什么好鸟。一步步爬到师团长位置,他靠的是服从命令和执行力。1937年日军侵华战争全面爆发,他被派到中国战场,负责指挥第六师团。这支部队以纪律严明著称,可到了南京,他却成了屠杀的推手。有人说他是执行上级的命令,有人说他自己也有份推波助澜,不管咋样,南京大屠杀的责任他跑不掉。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日军进城后,谷寿夫的部队成了主力。当时城里一片混乱,中国守军撤退,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挤在一起。谷寿夫没想着维持秩序,反而直接开了杀戒。他那句“解除军纪三天”,等于给士兵发了张“杀人许可证”。接下来的日子,南京街头血流成河,尸体堆得像小山,江面上漂满了被屠杀的人。日本兵不光杀人,还干尽了抢劫、强奸的勾当。30多万条命,就这么没了,其中不少是手无寸铁的老百姓。 谷寿夫后来被抓,审判时证据多得数不过来。幸存者的证词、日军自己的记录、还有外国记者拍的照片,都指向他。南京大屠杀不是啥“谣言”,是实打实的历史。比如,美国传教士约翰·马吉拍下的影像,记录了日军屠杀平民的场面;《纽约时报》记者杜鼎克写的报道,也把这惨剧传遍了世界。当时在南京的安全区里,外国人拼了命救人,可谷寿夫的部队压根不管这些,照杀不误。光是幕府山那一带,就有几万人被集体枪杀,尸体扔进长江。 二战结束,日本投降,谷寿夫的好日子也到头了。1945年,他被盟军逮捕,引渡到中国受审。1946年,南京军事法庭开庭,这家伙被控“战争罪”和“反人类罪”。庭上,他倒是挺会狡辩,说自己只是“奉命行事”,罪责在上级。可证据摆在那,谁也洗不白他。幸存者站出来指证,法庭还拿出了日军电报和命令,证明他不是啥“无辜小兵”,而是主动参与屠杀的决策者。1947年3月,法庭判他死刑,4月执行,整个过程没啥拖泥带水。 1947年4月26日,南京雨花台,谷寿夫被押上刑场。那天天气阴沉,他穿着囚服,戴着顶破礼帽,瘦得像根竹竿,走路都得人扶着。报纸上说他面无表情,也不知道是吓傻了还是死猪不怕开水烫。行刑时,围观群众不少,有人骂,有人哭,毕竟南京大屠杀的伤痛太深了。一声枪响,这家伙倒下,算是给受害者一个交代。不过,说实话,这一下能抵消30多万条命的债吗?很多人心里还是觉得不解恨。 谷寿夫不是啥“英雄”,也不是啥“悲情人物”,就是个彻头彻尾的战犯。他的下场是自找的,没人会为他喊冤。有人可能会问,他是不是被上级当了替罪羊?可看看证据,他不是被动的棋子,而是心甘情愿执行屠杀的帮凶。日本军国主义的疯狂,他是其中一环,但这一环沾了太多血。南京大屠杀不只是他一个人的罪,也是那场侵略战争的缩影。他的死,多少让受害者家属心里好受点,但伤疤永远在那。
1947年4月,南京郊外刑场,一场生死时刻即将上演。站在死刑犯谷寿夫的面前,我们
文史记叙录
2025-05-16 09:28:45
0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