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北京大学医学院小儿外科主任张金哲不顾别人的劝阻和家长的同意,拿着手术刀就向一名“双头怪婴”的脑袋切去,就是这一刀,让原本冷清的小儿外科从此名声大振。 1950年寒冬的北京医学院附属医院里,年轻医生张金哲做了一件让所有人捏把汗的事。 面对那个被称作"双头怪婴"的患儿,他顶着同行的劝阻和家属的犹豫,拿起手术刀完成了解放后首例连体婴分离手术。 这个出生在河北农村的婴儿原本活不过满月,却在张金哲手里重获新生,消息传开就像往油锅里撒了把盐,整个医学界都炸开了锅。 那时候新中国刚成立,医疗条件比现在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别说专门的儿科医院,连给小孩看病的正经大夫都凑不齐十个手指头。 张金哲原本在普通外科干得顺风顺水,可每次看到那些因为误诊耽误治疗的孩子,心里就跟猫抓似的难受。 有回他亲眼见着个拉肚子的娃娃,硬是被当成普通腹泻治,最后脱水没了,这事让他三天三夜没合眼。 要说这人也是倔脾气,认准的事九头牛都拉不回来。 他把自己关在宿舍里翻烂了从国外带回来的医学书,拿着木头片和废铁皮叮叮当当敲打。 邻居们开始还以为来了个铁匠,后来才知道他在琢磨给娃娃做手术的器械。 那些被他改良的止血钳、牵开器,后来都成了儿科大夫手里的宝贝疙瘩。 老天爷好像故意要考验他,自家闺女四岁那年得了皮下坏疽。 眼瞅着孩子疼得直打滚,当爹的心里跟刀绞似的。 可当时能治这病的大夫全北京找不出第二个,他硬是咬着牙亲自给闺女开刀。 手术做完衣裳都能拧出水来,好在孩子命保住了,这事后来传出去,老百姓都说张医生是真敢在亲闺女身上动刀子的主儿。 打那以后找他看病的家长排成长龙,有个从内蒙古赶了三天三夜马车来的牧民,怀里抱着个兔唇娃娃跪在诊室门口。 张金哲二话不说把人扶起来,用自制的修补器械做了场漂亮手术。 孩子咧着嘴笑的那一刻,当爹的掏出全部家当——两只活羊要送他,急得他直摆手:"留着给孩子补身子要紧"。 要说这人脑子活泛,连装青霉素的玻璃瓶都能变废为宝。 他把瓶子洗干净消毒,做成测量婴儿胃容量的量杯,还教护士们用自行车气门芯改造成导尿管。 这些土办法现在看着寒碜,当年可是救过成百上千条小命。 有老护士回忆,张大夫查房时兜里总揣着块怀表,不是看时间用的,是贴在孩子胸口听心跳的。 1997年当选工程院院士那天,他照常起了个大早去查房。别人道喜他直摇头:"比起国外,咱们还差着二十年呢"。 这话可不是谦虚,那年头做个新生儿肠梗阻手术,死亡率能到三成,现在降到了不到百分之一,都是他们这代人拿命拼出来的。 2022年冬天老爷子走了,享年102岁。 追悼会上来送行的人乌泱乌泱的,有他带过的学生,有经他手救活的病人,还有个当年"双头婴"患者的孙子。 灵堂摆着他生前最得意的发明——那个用自行车零件改的婴儿呼吸机,擦得锃光瓦亮。 要说这手艺没失传,北京儿童医院现在每年办"金哲杯"青年医师技能大赛,比的不是开刀速度,而是看谁能用最少钱解决大问题。 信息来源: 新华网《中国小儿外科奠基人张金哲院士逝世》 人民网《追忆张金哲:把毕生心血献给儿童健康事业》 中国工程院官网院士纪念馆张金哲专栏 北京儿童医院官网历史沿革板块 《健康报》2023年刊发的《张金哲学术思想研讨会举行》
1950年,北京大学医学院小儿外科主任张金哲不顾别人的劝阻和家长的同意,拿着手术
文栋说明星
2025-05-16 10:32:16
0
阅读: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