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2年,安南40万人造反,满朝文武竟无一人敢应战,唐玄宗在大殿上气得大骂群臣。

鉴史忆往呀 2025-05-16 14:42:43

722年,安南40万人造反,满朝文武竟无一人敢应战,唐玄宗在大殿上气得大骂群臣。这时,一个太监站出来说:“陛下,老奴愿往。”唐玄宗开心地问道:“你要多少兵马?”太监回答:“不要一兵一卒!”

安南为越南古名,在唐朝时是大唐的属国。开元十年,安南首领梅叔鸾野心膨胀,意图造反,攻占了大唐设在安南的都护府。唐玄宗接到边关急报,雷霆大怒。

这场叛乱对唐玄宗来说,是一场巨大的危机,如果处理不好,就会严重影响唐朝的威信和国力。

朝堂之上,唐玄宗提起镇压安南叛乱,满朝文武竟无一人敢言,气的唐玄宗大发雷霆。这时,一位太监站了出来:“陛下,老奴愿前去镇压叛乱,为陛下分忧,还请陛下恩准。”

唐玄宗微微抬眼,只见一宦官跪在地上。

这宦官正是杨思勖。唐玄宗心中不痛快,这偌大的朝堂之上,竟还要一介宦官来打头阵,气不打一处来:“这大唐是没人了吗,竟要七十余岁的杨爱卿来迎战,我要你们这群废物有何用!”

大臣们被骂得狗血淋头,无人敢言。唐玄宗见此情景,虽有不满,但为了平定叛乱,唐玄宗还是默默允许:“不知爱卿需要多少人马随行?”杨思勖摆摆手答“无需一兵一卒!”

此话一出,不仅是唐玄宗不解,满朝文武都心里笑话杨思勖是不自量力,怕不是已经老年痴呆了吧。

这安南之地,以气候恶劣著名,其中丛林众多,各种蛇虫鼠蚁隐匿其中,地形盘根错节,历朝历代征讨安南的将士,有很多死于非命。

因此,没有十足的把握,谁也不敢说此大话,冒如此之大的风险。

只见杨思勖摆摆手:“陛下请听老奴细细道来,老奴以为,此战路途遥远,地形险恶,若我们千里迢迢率大军到此地,路上怕是需要损害许多兵马,军队士气也当锐减。”说到这里,他停顿了片刻。

唐玄宗和群臣都点头称是,杨思勖说的确实是实情。但这个大家都知道啊,有什么妙招你就直说吧,别卖关子了!

眼见大家直勾勾的看着自己,杨思勖不紧不慢的说:“老奴听闻安南首领残暴,不得民心,我们不如直接在边境地区和安南招兵买马,对他们稍加训练,就能投入战斗,当地人对安南地形熟悉。知己知彼,这样不仅能减少我们的损失,也能加大我们的胜算啊!”

听到这里,大臣们露出一副恍然大悟的表情,看向杨思勖的目光也多了几分敬重。

唐玄宗听了杨思勖的妙计也是龙颜大悦,立即任命他前去平定叛乱。到了安南,杨思勖不动声色地招兵买马,暗暗训练。因为民心所向,他的队伍迅速发展壮大,很快就得到了十万大军。

梅叔鸾起初以为唐玄宗派这七十岁的老人来,莫不是这朝堂已经没人了,压根就没把杨思勖放在眼里,天天饮酒作乐,笙歌燕舞。

杨思勖在一切准备妥当后,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对叛军发起进攻,叛军毫无防备,损失惨重。

梅叔鸾深夜被厮杀声惊醒,率众拼杀,却也被杨思勖的人马打得节节败退,梅叔鸾没料到区区一个七十岁老人,竟如此难缠。

梅叔鸾见势不妙,率领残部逃出大本营。经过几天激战,梅叔鸾民心军心尽失,杨思勖将他生擒斩首。

其他叛乱分子见首领被杀,群龙无首,不战而散。杨思勖率领讨逆大军,风扫残云般,将叛军杀得血流成河。就这样,杨思勖仅用十万人马便打赢了叛军四十万人马,平定了安南叛乱。

杨思勖一战成名,让唐玄宗看到了他的英勇无畏。

此后,唐玄宗多次任命杨思勖为大将军。

随着杨思勖军功越来越多,也开启了他的升官之路,直至最后杨思勖被封为虢国公,官至从一品,打破了唐朝“宦官不得担任三品以上职务”的祖制。

杨思勖原是土著部落的少主,奈何命运无常,六岁之时,杨思勖整个部落都被唐军所歼灭,亲人也都死于战乱之中。

唐军念他年纪尚小,网开一面,于是杨思勖逃过一劫,被唐军净身送到了宫里,当起宦官了。因为收养他的宦官姓杨,所以给他取名为杨思勖。

但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出身和不公平的遭遇而怨天尤人,相反他勤勤恳恳地做好自己的份内职责。他与高力士一般,皆是唐玄宗最喜爱的太监。

面对人生的挫折,杨思勖没有消极对待。他生性果敢,有军事才能,是个不可多得的将帅人才。

杨思勖一生南征北战,为唐朝立下汗马功劳,他虽战绩显赫,却对唐玄宗忠心耿耿,也算得上是一位好宦官。

面对人生的挫折和生活中的难题,我们应当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停止抱怨,寻找机遇,克服困难。有时候换个角度思考问题,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0 阅读:537

猜你喜欢

鉴史忆往呀

鉴史忆往呀

欢迎关注,跟着小编一起看历史小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