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中国态度!浙江一餐厅上榜“米其林”,来吃饭的阿姨却说“不认可”,下一句话更

秋水看伊人 2025-05-16 14:57:52

这才是中国态度!浙江一餐厅上榜“米其林”,来吃饭的阿姨却说“不认可”,下一句话更是霸气侧漏,我们中国人的东西,要他们外国人来评干什么?网友:不愧是浙浙,阿姨们说话都这么上档次,有腔调!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浙江最近有家餐厅上了“米其林推荐”,原本是一件挺值得庆祝的事,毕竟米其林在不少人眼里代表着“国际认可”“高级餐厅”“饮食界的奥斯卡”。 结果没想到,这家店刚被推荐不久,一位前来吃饭的本地阿姨在镜头前来了句:“我不认可。” 记者一愣,赶紧问她为什么,她接着说:“我们中国人的东西,凭什么要他们外国人来评?” 阿姨这话一出,现场都炸了,网友也炸了。 一边是“米其林光环”,一边是地道阿姨的“本地味道信仰”,这事一下就成了热搜话题。 不少网友直接在评论区表白:“不愧是浙浙的阿姨,说话这么有腔调!”“一针见血,给阿姨点赞!”还有人说:“老百姓说好吃,才是真的好吃。” 这其实不是第一次有人对“米其林评价体系”提出质疑。 说到底,米其林是法国人搞出来的一套标准,早年主要针对欧美国家的餐厅。 它的那一套,讲究食材、摆盘、环境、服务、故事感……但在中国,好吃讲的是啥?“香不香”“实不实在”“有没锅气”“辣不辣爽”“够不够下饭”——这才是关键。 你说你菜摆得再精致,服务员再热情,要是上来一口没味儿,咱老百姓可不惯着。 那位阿姨说得其实很明白,评价一个餐馆是不是好,不能只靠几个“老外评审员”尝两口写个报告。 最有资格说话的,是天天来吃饭的老顾客,是一大早起床就排队买早点的本地人,是那些吃得出来食材新不新鲜、调料够不够味儿的“街头食客”。 一个菜能不能上热搜、成不成爆款,不是靠外来的荣誉加身,而是靠吃出来的。 当然,也不是说米其林推荐就一无是处。它的确有一定参考价值,比如对环境、卫生、服务这些标准的要求确实比较高,对一些餐厅来说也是一种激励。 特别是一些融合菜、新派中餐,想走国际路线,想打进外资市场,这个推荐牌子确实能派上用场。 但问题就在于,不是所有的餐厅、不是所有的菜系,都适合按米其林那一套来打分。 你说,街边那家开了三十年的馄饨店、每天早上挤满了人的烧饼摊、每逢排队就要等半小时的卤味铺子,他们能不能上米其林? 大概率是上不了,因为“装修太简陋”“没法预约”“服务不够精致”“菜单不够丰富”……可这恰恰是最能代表中国烟火气的地方。 说句实在话,有时候一碗几块钱的羊汤,比一份几百块的分子料理更能安慰人心。 那位阿姨其实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我们中国人的美食文化,有我们自己的底气和标准。 你要说包容,我们也欢迎各种外来的评价;你要说自信,我们不需要靠谁来“盖章”说你这家餐馆就高大上。吃的人说好,那就是真的好。 再说了,中国这么大,各地口味差别那么大,哪来的一个标准可以涵盖全部?川菜讲麻辣、粤菜讲鲜嫩、鲁菜讲技法、湘菜讲重口味……你一个“国际指南”哪有可能吃得明白这么多门道? 所以现在不少网友也在说,中国美食不光要“走出去”,更要“走上去”——不是靠谁来认证,而是靠我们自己认可。 你看,现在各地的小吃开始申遗、地方菜系开始进校园、甚至外卖平台也推出了“本地味道排行榜”……这才是我们该走的路。 不是跟着别人的评价标准跑,而是搞出一套自己的、能讲出味道、吃出人情味的系统。 其实,这不光是吃饭这件事,背后还有文化自信的问题。 以前我们总觉得“洋的就是好的”,外国评出来的东西高大上,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明白:咱中国的好东西,根本不需要别人来指指点点。 就像阿姨说的:“我们中国人的东西,要他们外国人来评干什么?” 这句话不是排外,也不是故意唱反调,而是出自骨子里的那种“我有我味道,我不跟你比较”的底气。 我们欢迎你来尝尝,但你不是唯一能打分的人。 我们可以上榜,也可以不上榜。上榜了,不膨胀;不上榜,不妄自菲薄。 说到底,餐厅好不好,不是看有没有奖牌挂墙上,而是看吃完这一顿,你愿不愿意再来,回头率高不高,老板手艺稳不稳,价格公不公道。 吃饭这事,说到底是个“嘴皮子”决定的事情,真理就掌握在每一位吃货嘴里。 所以,向那位阿姨致敬,她没说什么大道理,却一句话说破了很多人不敢说的“假自信”。 中国美食,本来就不缺舞台,也不缺观众,缺的只是我们敢不敢站起来说一句:我们的味道,我们自己说了算。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美丽浙江《浙江王日顺号上榜米其林餐厅》2025-5-9

0 阅读:47
秋水看伊人

秋水看伊人

秋水看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