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我军夜宿时,突遭100多名日军偷袭。李仕亮拿刺刀冲向鬼子,却被鬼子用刺刀抵住。僵持之下,他突然做出一个决策,成功绝杀!
华北平原上,一支八路军队伍正在夜色中行军,连续几天的急行军让战士们疲惫不堪,队伍决定在河北某镇暂作休整。
炊事班熬了稀粥,战士们围着篝火啃着硬邦邦的窝头,谁也没想到,这场看似平常的休整会迎来一场血雨腥风的厮杀。
队伍里有位叫李仕亮的新兵,参军刚满三个月,他虽然练过几招把式,可真刀真枪的阵仗还是头回碰上。
队伍驻扎的第二天夜里,百来号日本兵趁着夜色摸了过来,这帮鬼子是真够阴险,专挑人最困的时候下手。
那天晚上月亮被乌云遮得严严实实,站岗的哨兵刚抽完一袋旱烟,忽然听见草丛里有窸窸窣窣的动静。
还没等他端起枪,几个黑影已经扑了上来,枪声一响,所有人都保持警惕,拿起身边武器,李仕亮正做着娶媳妇的梦,被外头的喊杀声惊得一个激灵滚下土炕,抄起靠在墙边的三八大盖就往外冲。
可外头早就乱成了一锅粥,李仕亮还没站稳,迎面就撞上个矮墩墩的日本兵,那鬼子二话不说挺着刺刀就捅,李仕亮慌忙往旁边一闪,刺刀擦着棉袄划过去,肚皮上顿时火辣辣地疼。
这一疼倒把他的狠劲儿激出来了,抡起步枪就往对方胸口扎,没曾想鬼子脚下一滑没躲开,当场就被捅了个透心凉。
头回见血的李仕亮还没来得及喘气,第二个鬼子又扑了上来,这回他学聪明了,先往后退了半步,等对方刺刀递到跟前才猛地往左一闪,顺势把刺刀送进了鬼子肋巴骨。
两个回合下来,李仕亮心里有了底,原来小鬼子也不都是三头六臂。
可迎面遇到第三个鬼子时就没那么好对付了,一看就是老兵油子,端着刺刀左右晃悠就是不往前冲。
二人兜着圈子转了半天,刺刀尖对刀尖,谁也不敢先动手,李仕亮脑门上的汗珠子直往眼睛里钻,忽然想起训练时班长教的阴招。
他假装要往前刺,等对方往后缩的当口,突然倒转枪托抡圆了往鬼子脖子上刺,就听"咔嚓"一声,那鬼子哼都没哼就瘫地上了。
这一仗从半夜打到天蒙蒙亮,等鬼子退了,李仕亮才发现自己肚子上豁着个大口子,卫生员用绷带给他裹了十几层,抬下去的时候他还惦记着要捡回那杆步枪。
养伤那一个多月,他天天躺在老乡家的土炕上琢磨:要是当时反应再快点,说不定能少挨这一刀。
不过,他的命也是真的硬,1940年打突围战时,子弹从他左胸穿进去又从后背钻出来,愣是没伤着要害。
后来打鬼子炮楼更悬乎,他扛着云梯往上冲,子弹在耳边嗖嗖地飞,硬是往上扔了三十多颗手榴弹。
最绝的是有回化装成日本兵搞偷袭,他那口半吊子日语居然把真鬼子唬住了,趁着对方发愣的工夫,带着兄弟们一口气撂倒三十多个。
八年抗战打下来,李仕亮身上光是枪眼就有七八个,刀伤更是不计其数,最显眼的是肚子上的那道疤,活像趴着条大蜈蚣。
但他活到九十多岁还耳不聋眼不花,逢年过节跟小辈们讲古,说到兴起时总要撩起衣服显摆显摆那些伤疤。
而他这一辈子最得意的事,还得数当年夜战连宰三个鬼子的壮举,后来部队给他记功,问他想要啥奖励,他挠着后脑勺说就想吃顿白面馒头。
结果炊事班真给他蒸了二十个馒头,他一个人蹲在战壕里吃了八个,剩下的都分给了伤员,这事儿后来成了连队里的笑话,可笑着笑着,好多人的眼圈就红了。
如今在河北那个小镇上,还能找到当年战斗的遗迹,镇东头的老槐树上留着好些弹孔,老乡们说那就是李仕亮他们当年打鬼子时留下的。
每到清明时节,总有人在这棵树下摆上几碗酒,敬那些再也回不来的汉子们,风一吹,树叶沙沙响,仿佛在诉说着那段血与火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