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前外长杨文荣表示,在东南亚,没有国家想让中国成为敌人,但也没有国家想让中国太靠近,因为中国太大了,如果距离中国太近,就会失去独立自主。所以在东南亚,有一种平衡大国关系的深层本能。但东南亚国家能够应对一个崛起的中国,从中国市场获益,同时又能以某种形式与中国保持一定距离。
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市场大得像个无底洞。东南亚国家种的水果、产的橡胶、造的电子产品,好多都得卖到中国去。
就拿越南来说,这些年靠着给中国做代工,经济蹭蹭往上蹿,2024年GDP增长率都到6.5%了。可话说回来,要是啥都指着中国,万一哪天中国不高兴了,不给订单了,那不得抓瞎?
所以,他们也在偷偷给自己找退路。美国虽然远,但人家有钱有技术,东南亚国家也不想得罪。
就像印尼,一边跟中国合作建雅万高铁,一边又跟美国签协议买能源,两头都不得罪。这种“脚踩两条船”的做法,说白了就是不想把鸡蛋全放在一个篮子里。
而且,中国在南海的动作,让菲律宾、越南这些国家心里直发毛。菲律宾前几年跟着美国在南海闹事,结果发现自己经济吃了大亏,中国游客不去了,香蕉也不让进口了,急得他们赶紧找台阶下。
可转过头来,他们又不敢完全得罪美国,毕竟美国在亚太有那么多军事基地,万一真打起来,还得靠人家撑腰。
所以,他们想出个招儿,搞多边合作。东盟搞了个“10+3”机制,把中日韩都拉进来,又弄了个东亚峰会,把美国、俄罗斯也请过来,大家坐在一起开会,有啥矛盾当面说,别动不动就动刀子。这种做法,就像村里的老人调解纠纷,大家都给点面子,事情就好办了。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要问了,东南亚国家这么折腾,不累吗?其实,这都是被逼的。中国太大了,大到让邻居们既羡慕又害怕。羡慕的是中国能带来钱和机会,害怕的是中国一使劲,自己就被带偏了。
就像泰国,跟中国没什么领土争端,按理说可以跟中国走得近点吧?可人家还是留了一手,每年跟美国搞“金色眼镜蛇”军演,还让美国在自己这儿建军事基地。这不是不信任中国,而是小国在大国之间生存的无奈。
不过,话说回来,东南亚国家也不是吃素的。他们想出个“竹式外交”的招儿,就像竹子一样,风吹过来弯弯腰,但根扎得稳稳的。
美国要搞“对等关税”,越南就降低对美关税示好;中国要搞“一带一路”,他们就积极参与,但同时也跟美国签“印太经济框架”。
这种灵活的策略,让他们既能从中国市场赚钱,又能从美国那儿拿到技术和投资。就拿马来西亚来说,一边跟中国合作建皇京港,一边又允许美国在自己的港口停靠军舰,两边都不得罪。
当然,这种平衡也不是万无一失的。美国最近在东南亚搞“友岸外包”,想把产业链从中国转移到东南亚,越南、马来西亚这些国家确实得了不少好处,但也担心自己会变成中美博弈的棋子。
中国呢,也在想办法破局,比如跟东盟签《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把大家的经济利益绑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看谁还敢轻易翻脸。
最有意思的是,东南亚国家还学会了用文化这把“温柔刀”。南宁跟越南搞戏剧周,越南的水上木偶戏和中国的京剧同台演出;马来西亚的华裔青少年天天刷抖音,用小红书分享生活,这种文化交流让大家的心慢慢靠近。
当然,中国也不是傻子,早就看出了他们的心思。这些年,中国在东南亚又是修路又是建港,又是搞文化交流,就是想让邻居们知道,咱是来交朋友的,不是来抢地盘的。
就像中老铁路通车那天,老挝的老百姓高兴得跟过年似的,因为他们终于有了一条通向大海的路,而这条路,是中国帮他们修的。
最后,我想说,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其实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差不多。你对我好,我自然也对你好;你要是想欺负我,我也不会任你摆布。
东南亚国家的这种平衡策略,其实就是在告诉中国:我们欢迎你,但请保持礼貌和距离。而中国呢,也在用实际行动回应:我会尊重你,但请别挑战我的底线。这种微妙的平衡,或许就是未来中美东南亚三角关系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