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收废品的李师傅花了5块钱,回收了一只旧煤炉,在他清理煤炉时,却意外的在一堆黄泥中发现了一只铝质饭盒。打开这个饭盒之后,里面竟然是塞的满满的百元大钞! 这年某县城里有个叫李付明的人,原本在国营厂干了半辈子。 那年头厂子说倒就倒,五十来岁的老李突然成了下岗工人。 家里有老有小要养活,他琢磨着得找条活路。 在城里转悠了半个月,发现收废品这行当虽然不起眼,倒是个实实在在的营生。 老李把攒了多年的积蓄拿出来,买了辆二手三轮车,配了杆老式弹簧秤,就这么走街串巷收起了废品。 刚开始抹不开面子,总缩在巷子口不敢吆喝。 后来街坊们看这个戴草帽的老汉实诚,称重从不缺斤短两,渐渐都愿意把废品攒着留给他。 没过半年,城东这片居民区都认识了这位"收废品的老李头"。 那年秋天特别燥热,老李照例蹬着三轮车转悠。 路过东华小区时,三号楼有个烫卷发的妇女在阳台招手。 上去才知道要处理个生锈的煤炉子,说是婆婆留下的老物件,占着阳台好几年了。 老李仔细瞅了瞅炉子,外层铁皮都锈穿了,里头结着厚厚的煤渣,掂量着顶多能拆出五六斤废铁。 最后磨不过主家央求,掏了五块钱收下这个赔钱货。 当天晌午收工回家,老李蹲在自家院子里拆解煤炉。 铁锤刚敲开炉膛,哗啦啦掉出来团黄泥疙瘩。 扒拉开泥块,露出个巴掌大的铝饭盒,盒盖上还刻着"奖给先进工作者"的红漆字。 掀开盒盖那刻,老李手里的改锥"咣当"掉在地上,盒子里整整齐齐码着四沓百元钞票,用橡皮筋扎得严实,最上头那沓还夹着张泛黄的存单。 老伴从灶房出来看见这情景,差点没把舀水的葫芦瓢摔了。 老两口对着饭盒数了三遍,整整四万三千块。 存单上的日期是2002年,开户人写着"王秀兰",正是卖煤炉那户人家过世老太太的名字。 老李抽了半根烟,把铝饭盒往布袋里一裹,蹬上三轮车就往东华小区赶。 那天下午太阳毒得很,老李在三号楼底下等了两个钟头,汗湿的草帽都能拧出水来。 楼上那户人家铁门紧锁,问邻居才知道全家去外地参加婚礼了。 老李一跺脚,驮着布袋直奔派出所。值班民警听明白原委,赶紧联系户主。 等到晚上八点多,卷发妇女和她丈夫风风火火冲进派出所,见了铝饭盒当场红了眼眶。 原来老太太生前省吃俭用,总把退休金往煤炉缝里塞。 家里人收拾遗物时找不着这个铝饭盒,还当是当年厂里发的纪念品让老人带进棺材了。 这四万块钱在2018年不算巨款,可对普通人家也是笔救急钱。 派出所做了登记,老李在交接单上按手印时,主家非要塞给他两千块谢礼,老头脑袋摇得像拨浪鼓,踩着三轮车一溜烟跑了。 这事在县城传开后,老李的废品生意突然红火起来。 街坊们都说"老李头实心眼,把四万块钱都能还回去,卖废品肯定不坑人"。 原本三天才装满一车的废纸壳,现在天天都能收满两车。 转过年来,老李在城东租了间门面,挂上"诚信废品回收站"的招牌,儿子也辞了外地的工作回来帮忙。 要说这废品回收行当,看着不起眼,里头门道可不少。 像老李这样踏踏实实干的,每月纯利能到七八千,比普通上班族挣得还多。 老李的故事后来上了地方电视台,记者采访时问他咋不要那两千块谢礼。 老汉搓着长满老茧的手说:"咱凭力气吃饭的人,不该拿的半个子儿都不能要。" 这话传到工商局耳朵里,年底还给老李的回收站颁了块"诚信商户"的铜牌子。 如今东华小区三号楼那个单元,家家户户阳台上都捆着整整齐齐的废纸箱。 卷发妇女逢人就念叨:"有废品都留给老李头,人家可是正经好人。" 那个生锈的煤炉子,早被老李拆了铁皮打成新秤砣,天天在回收站门口晃悠,倒成了活招牌。 要说这世上的事,还真是应了那句老话:人心换人心,黄土变成金。 老李守着废品站过了五个年头,去年给儿子在县城买了套婚房。 新房装修时,工人们看见阳台上摞着十几个矿泉水瓶,打趣说这家人真会过日子。 新郎官挠着头笑:"老爷子交代的,说不能糟践东西,攒着还能换包烟钱。" 信息来源: 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2018年中国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报告》 国家统计局《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公安部治安管理局《拾得物处理办法》(2016年修订版)
人死之前是有预兆的。哈萨克族民警赛尔江吃完晚饭对妻子说"你今天做的饭特别香",当
【82评论】【12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