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男子借给朋友30万,4年后,朋友妻子突然找他,说看一眼借条好还钱,谁料

奥斯卡斯柯 2025-05-18 22:17:57

江苏南京,男子借给朋友30万,4年后,朋友妻子突然找他,说看一眼借条好还钱,谁料,朋友夫妻拿到借条突然撕碎,扔进河里,男子一气之下告上法院,拿出一份证据,法院判决让人意外。网友:30万看清一家人,代价太大了。 早在几年前,张先生和朱某,曾经是关系不错的熟人。2017年至2019年间,朱某手头紧,张先生前后两次,都以现金形式,总共借给他三十万元。每次借钱,朱某都规规矩矩写了借条。这本是朋友间的信任凭证,只是,借条上没写明还款日期。张先生体谅朋友,却不成想,这也给日后的麻烦埋下了伏笔。 几年过去,三十万块钱如同泥牛入海。张先生一提还钱,朱某不是说“周转不开”,就是“下周再说”、“再缓缓”,微信聊天记录里,满是张先生的催促和朱某的敷衍。朋友情分,就在这一来二去中,慢慢淡了,信任也磨得差不多了。可即便如此,张先生恐怕还想着,朋友总不至于赖账吧。 谁知,真正的“好戏”在2023年4月12日上演了。朱某的妻子突然联系张先生,话说得很客气,表示准备还钱了,但因时间久了,想当面核对下借条信息。张先生一听,心想多年的等待总算有了着落,便带着借条,按约定去了南京某公园。 这哪是什么友好协商,分明是一场“鸿门宴”。朱某妻子接过借条,假模假样看了几眼,突然变脸,嚷嚷着“金额不对!”趁张先生一愣神的功夫,她麻利地将两张借条撕成了碎片。朱某紧接着上前,一把抓过纸片,甩手就扔进了旁边的河里。整个过程一气呵成,目标明确:销毁证据,赖掉这三十万。张先生的信任,此刻比河里的纸片碎得更彻底。 面对这种泼皮行径,张先生倒也冷静。他立刻报警,更关键的是,他留了个心眼,把对方撕毁借条的过程录了下来。加上之前催款的微信记录,这些都成了日后法庭上的铁证。借条随波逐流,可事实和法律,不是说“销毁”就能销毁的。 2023年5月,张先生忍无可忍,将朱某告上了南京市秦淮区人民法院。法庭上,朱某依旧嘴硬,一口咬定“没借过钱”,甚至倒打一耙说借条是“伪造的”,却拿不出任何像样的证据。借条原件确实没了,这对法院审理来说是个不大不小的麻烦。 但法律不是死抠字眼的教条。法官综合了所有证据:张先生提供的现金交付时的证人,那段记录撕毁借条的录像,还有经年累月的微信催款记录。这些证据环环相扣,形成了一条完整的证据链。法院依据“高度盖然性”原则——即便没有最直接的证据,只要现有证据能证明某事发生的可能性远大于不发生的可能性,就能认定事实。朱某撕毁借条的行为,非但没能赖掉债务,反而成了他企图逃债的最好证明。 最终,法律还是站在了正义这边。2023年10月,一审法院判决朱某全额偿还张先生三十万元本金,并支付逾期利息。朱某不服,提起上诉。结果,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维持了原判。这下,这场持续六年的借款纠纷,连同那出撕借条的闹剧,总算盖棺定论。 这事儿一报道,网上立刻炸开了锅。有人感慨:“能借三十万给你的朋友,得多信任你啊!为了赖账干出这种事,太寒心了。”也有人直接开喷:“做人得讲诚信吧?这种恶意赖账的就该严惩,不然谁还敢借钱?” 不少人也现身说法:“我也遇到过借钱不还的,当初太信人,没留好证据,钱打水漂了。大家借钱务必小心,证据一定得留全!”这些声音,无不透着公众对诚信缺失的痛心,以及对社会公道的基本渴求。 这个案子,无疑给大家提了个醒。它不仅告诉我们经济往来中保留证据有多重要,更照见了当下社会诚信建设依然道阻且长。信任这东西,是人际交往的根本,一旦被这么糟蹋,想修复可就难了。 说到底,这世道,该如何守护那点儿可怜的信任?你是不是也曾因为借钱给人,最后闹得一肚子气呢? 信源:江苏广播 链接:https://weibo.com/2043351562/PsctCmn3z

0 阅读:258

评论列表

勇敢的肾

勇敢的肾

2
2025-05-18 23:53

撕毁借条不构成犯罪吗,以后都有样学样了,没借条能赖掉就好,赖不掉大不了也就是还钱

鱼神

鱼神

2
2025-05-18 23:44

网贷平台这么发达,小钱不轻易借,大钱没能力借,那些说贷款利息贵的直接拉黑,我的认知里人情贵过利息

奥斯卡斯柯

奥斯卡斯柯

奥斯卡斯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