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河南一男子家中祖传圣旨,被文物局专家“借”走26年,男子多次讨要却被拒绝,专家:已经捐赠给国家,男子一怒之下告上法庭。 河南开封一个普通村庄里,蔡先生家里保存着一道清代道光年间的圣旨,这份圣旨记录了蔡家祖上当过道光皇帝任命的武官,象征家族过去的荣耀。 虽然家境早已普通,这道圣旨作为传家宝,一直被蔡先生小心存放,他不藏私,村里人想看,他常拿出来分享,渐渐地村里都知道蔡家有件老物件。 1985年冬天,文物局的人找上门,他们带着文件,说要研究清代历史,想借蔡先生的圣旨,蔡先生听说是研究历史,觉得挺有意义。 但对圣旨的去向很谨慎,对方保证只是短期借用,研究完就还,还会好好保管,为了放心,双方签了借条,写清楚借用时间和归还的事,蔡先生看着他们带走圣旨,心想用不了多久就能拿回来。 时间一年年过去,圣旨始终没还回来,蔡先生开始着急,几次跑到文物局问情况,每次答复都差不多,说还在研究,或者负责人不在,让他再等等。 蔡先生心里不踏实,但觉得对方是正规单位,只能耐着性子等,这一等就是26年,他来回跑了好多趟,每次都空手而归。 2011年,蔡先生听说当地博物馆办文物展览,就去看看,没想到,在展厅的玻璃柜里,他一眼认出自家那道圣旨,旁边还标着“国家捐赠文物”,蔡先生气得不行,当年明明是借出去的,怎么就成了国家的? 他找博物馆和文物局问清楚,得到的回答却是圣旨已上交国家,具体怎么回事没人能说清,蔡先生没法接受,自己的传家宝被这样处理,他却一点不知情。 回家后,蔡先生翻出当年的借条,上面写得清清楚楚,圣旨是借用的,他还找到当年的邻居,证实了文物局借东西的经过,有了这些证据,他下定决心通过法律要回圣旨,他找了律师,把文物局告到法院,要求归还传家宝。 法院很快受理案件,庭审时,蔡先生拿出借条和邻居的证言,证明圣旨是借用,不是捐赠,文物局说圣旨是重要文物,归国家才合理,但拿不出任何证明蔡先生同意捐赠的文件。 法官仔细查了证据,确认借条没问题,也查清文物局没按承诺还东西,最终,法院判圣旨归还蔡先生。 判决后,蔡先生终于拿回那道承载家族记忆的圣旨,这场拖了26年的纠纷,总算有了结果,从1985年到2011年,蔡先生的坚持和法律的帮助,让他保住了祖传的东西。 现在这样的纠纷并不少见,文物保护和个人权益的矛盾常被提起,2024年,国家修订了文物保护法的草案,明确说文物征集得尊重物主意愿,程序必须合法,这说明国家越来越重视个人权益的保护。 在开封这样的历史文化城市,文物保护工作很多,但基层管理有时沟通不好,程序也不够规范,蔡先生的经历,就反映了这些问题,通过法律维权,不仅能维护个人权益,也能让文物保护工作做得更规范。 信息来源:环球网——2015-10-22《河南村民状告文物部门:霸占我家传圣旨》
1985年,河南一男子家中祖传圣旨,被文物局专家“借”走26年,男子多次讨要却被
修竹崽史册
2025-05-19 12:32:10
0
阅读:1175
勇敢的心
慷他人之慨,真无耻!
海浪
财富不能够露出来,不轨小人太多了[好生气][好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