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慈禧来到山西首富乔家,要借十万两白银应急。乔致庸跪倒在地:“30万都行,但老佛爷得拿一样宝贝换。”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清朝政府乱成一团,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帝和一帮人仓皇出逃。这次逃亡可不是什么风光事,朝廷没钱没粮,慈禧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逃到山西时,听说当地乔家是大富商,家底厚实,她就动了心思,派人去找乔家借银子,开口就是十万两白银。这可不是小数目,搁那时候,普通人家一辈子都见不着这么多钱。 乔家在山西是响当当的晋商代表,靠着票号生意发家,财富多得让人眼红。乔致庸当时是乔家的掌门人,脑子活络,做事精明。他接到慈禧的借银请求,没直接点头,也没推脱,而是掂量了一下局势。慈禧虽说逃难来了,但毕竟还是太后,朝廷的招牌还在,拒绝她怕以后有麻烦。可直接给钱,乔致庸又不甘心,毕竟这银子是乔家多少年攒下的血汗钱。于是,他想了个主意:借可以,但得有个交换条件。他提出,愿意给慈禧30万两白银,比她要的多得多,但前提是慈禧得拿点“宝贝”来换。 这“宝贝”不是金银珠宝,而是慈禧亲手题的一幅字。乔致庸算盘打得精,他知道慈禧的字有朝廷的威严,挂在家里能给乔家撑门面,还能传给后代当传家宝。慈禧听了这条件,估计也挺意外,但她正缺钱用,乔家又愿意多给银子,也就没多犹豫,答应下来。她提笔写了“福种琅嬛”四个字,意思是乔家有福气,像仙境一样。这幅字后来就挂在了乔家大院的正厅,成了乔家引以为傲的家底之一。 这事儿听起来简单,可背后反映了不少东西。先说慈禧,她逃亡到山西时,已经是强弩之末。八国联军把北京搅得天翻地覆,清朝的脸面丢尽,她带着光绪帝跑路,路上连吃饭的钱都得靠借。慈禧这人,平时在宫里作威作福惯了,现在落魄成这样,还得跟商人低头借钱,多少有点讽刺。她答应写字换银子,也不是啥高尚举动,就是没办法,形势比人强。 再看乔致庸,他在这场交易里可没吃亏。30万两白银听着多,但对乔家来说不算伤筋动骨。晋商那时候靠票号生意全国跑,资金周转能力强,乔家底子厚,拿得出这笔钱。更重要的是,他用银子换来了慈禧的字,这玩意儿不是普通的装饰品,而是朝廷的象征。乔致庸很清楚,这字能给乔家带来名声和地位,以后做生意办事都多一层保障。说白了,他既帮了朝廷一把,又给自己家谋了长远的好处,算得上是双赢。 这故事还得放进1900年的大背景里看。那年头,清朝已经烂到根儿上了,外有列强欺负,内有老百姓怨声载道。八国联军打进来,不光是军事上的失败,更是清政府无能的证明。慈禧逃亡山西,不是什么深思熟虑的计划,就是慌不择路。乔家肯借银子,某种程度上也算给朝廷续了点命,但这并不能改变大局。慈禧拿了钱,继续她的逃亡路,最后还是得面对现实,清朝的江山保不住了。 乔致庸的做法,也挺能代表晋商的特点。这帮商人脑子活,做事讲究实际。他们爱国,但不傻乎乎地白给。借银子给慈禧,乔致庸没提什么救国救民的大道理,就是实打实地谈条件,保住自家利益。这种接地气的做法,搁今天看,也挺让人佩服。毕竟那时候天下乱,谁都得先顾着自己。 这事儿传下来,乔家倒是得了个好名声。那幅“福种琅嬛”的字,成了乔家大院的一大亮点,后人提起这段历史,总觉得有点传奇味道。可仔细想想,这传奇里也有不少无奈。慈禧的落魄,乔家的精明,都是乱世里挣扎的缩影。
1864年7月,李秀成被俘虏,曾国藩有个疑问:“秦日纲能力很差,为什么能封王;罗
【6评论】【28点赞】
风中的云彩
朝廷管你借钱,你敢不借吗?他这绝对是正确的做法
醉翁
有什么用,十年后大清就亡了,还能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