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国校长是真敢说啊!在科技论坛上提出“树国三问”(5.17),醍醐灌顶,不知警

知睿聊教学 2025-05-19 19:17:51

王树国校长是真敢说啊!在科技论坛上提出“树国三问”(5.17),醍醐灌顶,不知警醒了多少学子和学生家长。考好大学,求高学历固然好,但在现实的社会,读了几十年书,出了社会的大部分知识其实都是在干活和实践中学到的。求生和发展的实用技能,大部分都来源于社会,而非校园,这是不争的事实。

所以,王树国校长大胆直言:今天的信息之丰富,学习资源之广阔,远远超过了大学教那点东西。甚至大学教的部分内容,在新科技面前,已经显得有些落伍了。因此,他冷静而严肃的提出连续三问:

第一问:如果梁文锋继续读博士,还有今天的DeepSeek吗? 第二问:如果王兴兴继续读博士,还有今天的宇树科技吗? 第三问:如果汪滔继续读博士,还有今天的大疆吗? 上面三个人,都没有到达学历食物链的顶端,但他们搞出来的产品,却跻身到世界领先的前列,而且,他们的岁数都还很年轻。   按照王校长的“树国三问”,引申出两个很现实也很紧迫的问题,如果我们往深处想一想,可能真有利于我们在第四次工业革命前夜这个新的历史节点,作出更优更好的选择。   第一个问题:最宝贵的时间应该干什么? (1)世界级的科学家,他们提出主要创造性理论和重大创新成果的时候,大体都在30岁左右,甚至是30岁之前。 (2)创业者最能承受失败的年纪,大体都在35岁之前。 (3)各行各业招聘人员的准入年龄门槛,大体也划定在35岁以下。 (4)无论男女,一辈子短短70来年,生理指标峰值也被生物规律限定在35岁之前。

如果一个3岁开始上幼儿园的孩子,经历3年学前,6年小学,6年中学,4年本科,3年硕士,3年博士,累计25年。顺利拿到博士学位的时候,已经是28岁的大龄青年,离35岁的峰值界限已经很近了。   人最宝贵的15岁到30岁的精华15年,一直在读书,未必是最好的选择。学历高的确有好处,但读到什么时候最合适。每一个个体其实应该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 ———————————————— ————————————————  第二个问题:人这一辈子到底应该学什么,怎么学? (1)这个社会有的人成为作家,有的人成为诗人,有的人擅长写公文,有的人擅长演讲,有的人擅长脱口秀,有的人创作剧本,小品,相声。说穿了,这一切,都源于3000多个常用汉字。只不过在不同职业类型中,不同的人,对3000多个汉字进行了不同的组合排列而已!

同样都掌握和运用3000个汉字,有的人能吃饱饭,有的人成了名人,有的人成了富人,而有的人却混得吃了上顿没下顿。有的人上完大学在家啃父母。而有的人中专毕业写出畅销书。他们都能熟练的运用3000个汉字,但最后的人生答卷,天壤之别。   (2)有的人从小到大都是老师的宠儿,因为他们答题很厉害,数学思维强,悟性很高,智力超群,一点就通。大学毕业后,他们中有的人一头扎进了游戏世界,享受快意人生。有的人一头扎进了牌桌,把数学推演用在搓麻打牌的概率研究上。有的人迷上了买彩票,总想靠自己的聪明脑袋瓜赢下一个暴富的机会。而有的人,踏踏实实,埋头苦干,最后成了技术大牛,数学教授,科学家,甚至有幸去参与研发国之重器。他们同样都是数学思维强,被称为绝顶聪明,很有天分的一群人。最后的人生结局,其实也大相径庭。

人最宝贵的东西,其实并不是什么学习能力,智商水平,或者对某一行的特殊悟性。   人这一生最应该学习和唯一需要真正掌握的是下面这种能力(虽然表述得有点长,但是读懂了就会开悟): (1)学什么并不重要。可一旦选择了学一样东西,就不是坐而论道,而是能十年乃至数十年如一日,脚踏实地的务实,在务实中学习这样东西,日复一日,不知疲倦的重复训练。 (2)在真实的社会情景中,在极其枯燥的岗位和领域,一猛子扎下去,忍受长时间的寂寞,冷遇,穷困潦倒,被人瞧不起,极度卑微,极度失败后,还能够继续长期坚持。

每一个人回答好了上面的两个人生必答题,王树国校长的三问,也就多了一种解题的思路。   全社会不缺人,就缺人才。而人才的总量,并不是由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的颁发量决定的,而是由每一个人到底想干什么?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而决定的。

其实有一个极其现实的问题是:研究表明,这个世界,有大约80%的人,一辈子混完了,都还不完全清楚他自己要什么?

很多人一辈子都浑浑噩噩,学历再高,但读不懂自己也无益。一会儿想当官,一会儿想挣钱,一会儿想搞研究,一会儿又想躺平,在好几种混乱的思维中纠缠不休,这才是一个大问题!

关注星月社长:价值资讯,深度思考,广博见闻,进阶认知。

0 阅读:110
知睿聊教学

知睿聊教学

知睿喜欢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