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18岁的黄永玉让弘一法师为他题字,法师微微一笑答应了,他叮嘱道:切记

文史记叙录 2025-05-20 08:29:01

1942年,18岁的黄永玉让弘一法师为他题字,法师微微一笑答应了,他叮嘱道:切记,4天内务必来拿。没想到,黄永玉8天后才去,当他看到禅房里的字时,立即朝着卧室床前,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号啕大哭起来。

黄永玉,1924年出生在湖南凤凰,一个土家族的小伙子。那时候是1942年,他才18岁,正值青春年少,带着一股子天不怕地不怕的劲儿。那年,他在福建泉州偶遇了弘一法师——这位可是民国时期赫赫有名的人物,原名李叔同,早年是才子,后来出家为僧,成了佛门里的传奇。黄永玉当时年轻,脑子里装满了对艺术的憧憬,听说弘一法师书法了得,就厚着脸皮上门求字。弘一法师没摆架子,很和气地答应了,但特意交代:“4天内来拿,别忘了。”黄永玉点头应下,心里美滋滋的,觉得自己运气真好,能得大师手笔。

可这小子毕竟才18岁,年轻人的毛病全有——做事拖拉,没把时间当回事。他忙着自己的事儿,晃晃悠悠过了8天才想起来去取字。到了弘一法师的禅房,他推门一看,桌上放着一张字条,写得工整漂亮,可再一看屋里,床上空荡荡的,弘一法师已经不在了。原来,就在几天前,弘一法师圆寂了,享年63岁。黄永玉傻眼了,他这才明白,自己错过了大师的最后一面,也错过了那份珍贵的约定。他扑通跪在床前,哭得像个孩子,后悔、愧疚、难过,全涌上心头。

这事儿对黄永玉打击不小。18岁的他,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无常和机会的稍纵即逝。那张字成了他心里一辈子抹不去的遗憾,也成了他艺术人生里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从那以后,他开始更认真地对待自己的追求,不管是画画还是生活,都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

要说黄永玉的艺术人生,得从他的根儿说起。他出生在湘西凤凰,那地方山清水秀,民风淳朴,土家族的文化给了他最初的滋养。小时候家里不富裕,他12岁就辍学了,没正经上过什么学堂,可这没挡住他对艺术的热爱。他从小就喜欢涂涂画画,用木炭在墙上、地上乱画,乡里的山水、人物,全是他画里的素材。那时候,他还干过瓷厂学徒,烧窑、画瓷器,手艺就是这么一点点磨出来的。

后来,他跑去福建、江西一带闯荡,靠着自学和摸索,慢慢在画画上有了名堂。他画风大胆,线条粗犷,带着一股子乡野气息,又有点不拘一格的洒脱劲儿。1942年遇上弘一法师之前,他已经是个有点名气的小画家了,但那次经历让他开始反思:艺术不只是画得好看,还得有灵魂,有温度。从那以后,他的作品里多了些人生的味道,不再只是单纯的图画,而是能让人看一眼就感受到他的心境。

弘一法师的圆寂,对黄永玉来说是个沉重的教训。那张没来得及拿的字,像一根刺扎在他心里,提醒他做事不能再马虎。那时候的黄永玉,还没完全明白艺术的深意,但这次错失让他开始懂得珍惜。他后来回忆说:“我那时候太年轻,以为时间多的是,可时间不等人啊。”弘一法师留给他的,不只是一张字,更是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承诺的看重。

从1942年往前走,黄永玉的艺术之路越走越宽。他画画、刻木版画、写文章,还搞设计,样样拿得出手。他的作品里,总能看到一股子倔劲儿,也有点玩世不恭的味道,但细看又特别真诚。他没受过正规的学院训练,全靠自己琢磨,可偏偏这种野路子让他独树一帜。后来,他画的猴子系列、荷花系列,都成了经典,圈里人都说:“黄永玉的画,有种活气儿,别人学不来。”

黄永玉这一辈子,活得可不简单。他不光是画家,还是作家、诗人、设计师,啥都干过,而且干啥像啥。他的木版画在国际上都拿过奖,画风融合了中西,又带着浓浓的中国味儿。他最有名的作品之一,是1973年设计的“猴票”——那张邮票现在值老鼻子钱了,收藏界的宝贝。他还写过不少散文,文字跟他的画一样,接地气又幽默,看了就让人觉得舒服。

他这人性格也挺有意思,直率得很,有啥说啥,从不藏着掖着。年轻时闯荡江湖,吃了不少苦,可他从没抱怨过,反而把这些经历都化成了创作的养分。到了晚年,他更豁达了,90多岁还在画画、写字,住在北京一个叫“万荷堂”的院子里,种花、养狗,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他常说:“人生就是得折腾,折腾累了就歇歇,但不能停。”这话听着多实在,透着一股不服老的劲儿。

黄永玉的艺术和人生,都跟那次与弘一法师的题字之约脱不开关系。那次错过,让他学会了抓紧时间,也让他更懂得人生的分量。他的作品里,总有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时间的感慨,不高高在上,也不矫情,就是一个老实巴交的湘西汉子,用画笔和文字跟世界聊聊天。

0 阅读:98
文史记叙录

文史记叙录

讲述历史趣味故事,回忆历史往昔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