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中,八路军营长带着250多人全歼了150名日军,部队弹药也消耗殆尽,但是

鉴史忆往呀 2025-05-22 08:55:13

抗日战争中,八路军营长带着250多人全歼了150名日军,部队弹药也消耗殆尽,但是营长却不允许战士们打扫战场,撤退时还始终板着脸,这是为何?

一般来说,我军装备十分紧缺,因此在战斗结束之后,都会将战场上能用的装备统统收集起来。   并且敌人的装备十分精良,对于我军来说也是很好的火力补充。   但是,1943年5月份的一场战斗中,营长杨思禄却不允许战士们收集日本人的装备。   而这一切,都要从一份错误的情报说起。   当时,我军在日本人中的卧底传来消息,位于昌黎的日军根据地中只有三十多人,其他人都去参加牺牲军官中村的追悼会。   杨思禄一听,这是一个打击日军的绝佳机会,毕竟我军这边可是有两个连队的兵力。   他和连长以及指导员商量之后,很快就制定了一个伏击方案。   当时杨思禄领导的2营一共有4个连队,并且还属于加强营。   虽说和日本人的装备没法比,但已经比其他连队的要好上很多。   因为有两个连已经出去执行任务,因此杨思禄就带了剩下的两个连去,也算是让他们丰富一下战斗经验。   实际上,对付三十多个人,派出一个连队就可以完成任务。   杨思禄也没想到,自己的这个决定,竟然挽救了很多战士的性命。   按照计划,战士们在日军根据地三面都设下埋伏,并且每个埋伏点的距离不超过一公里。   这样一来,三个点可以互相照应,让日军插翅难逃。   杨思禄则在距离日军根据地最近的一处指挥战斗。   三路人马很快就位。   线人接到消息之后,很快就给日本人报告,声称发现了八路军的踪迹。   日本人果然上当。   从根据地中出来了7个日本兵,杨思禄并没有立即下令开火,因为他知道,在后面一定还有日军。   果不其然,那7个日本兵走后没多久,根据地中就又出来了一批日军。   杨思禄从望远镜看着,越看神情越严肃。   情报中说是三十多人,但如今却冒出来的日本兵足足有150多人。   而我军这边两个连队加起来也不过只有250人左右。   虽然在人数上占优势,但是要知道,在那个时候,由于日本人装备杀伤力太大,因此我军必须要在人数数倍于对方的情况下才会发动袭击。   否则就无异于让大家去送死。   杨思禄参加过很多场战斗,还在平型关大捷中立下了战功,这个道理他十分清楚。   然而,如果现在选择撤退,一定会被对方察觉。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杨思禄下令,一定要出其不意,在第一时间给敌人重创,最大程度消灭他们的战斗力量。   一声令下,5连连长张纯直接开枪,公路两边的战士们听到信号立即开火。   日军猝不及防遭到攻击,顿时乱作一团。   但是,他们毕竟也都是训练有素的战士,很快就摆好了阵形反击。   一名日军准备架重机枪,张纯看到之后立即喊道:   “小阎!干掉他!”   狙击手阎甫立即架好狙击枪,两发子弹下去,成功将对方的重机枪手和旁边辅助的鬼子击毙。   我军气势大涨。   没想到,对方狙击手也在第一时间锁定了阎甫的位置。   只听一声枪响,阎甫右肩中枪。   鬼子没有停手,继续开枪,阎甫又中了一枪。   狙击手以为已经打到阎甫的要害,但没想到阎甫没有退缩,扛着枪将想要靠近重机枪的三个鬼子击毙。   与此同时,通讯员梁凯轩看到日军被暂时压制,竟然直接冲上去夺过了鬼子的重机枪,对着他们就是一阵扫射。   鬼子的兵力已经削减大半。   杨思禄知道,这样打下去一定会引来对方的援军。   他下令全部出击,势必要尽快结束战斗。   三路人马齐齐开火,终于将日军全歼。   战斗结束后,战士们还准备像往常一样去搜集装备。   但是杨思禄却大声喊着让他们立即撤离。   果不其然,他们刚撤离没多久,鬼子援军就已经赶到。   看着遍地尸体,鬼子气得向天空连开多枪。   如果不是撤离地及时,说不定他们都要折在这里。   但是,这一战还是损失了不少战士。   因此,即便全歼了敌人,但杨思禄在回去的路上依旧板着脸,一言不发。

0 阅读:501

猜你喜欢

鉴史忆往呀

鉴史忆往呀

欢迎关注,跟着小编一起看历史小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