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593年,菲律宾红薯高产,西班牙殖民者不准出口,偷运者会被处死。当时,福建发生大饥荒,在菲律宾经商的陈振龙听闻十分焦急,花重金买了几根红薯藤,将其偷偷编进了回国货船的缆绳里。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十六世纪末的菲律宾群岛上,长着一种能救人性命的宝贝疙瘩。 这种土里挖出来的块茎晒干能磨粉,煮熟能当饭,生啃也能填肚子。 西班牙人管它叫"甘薯",当地土著把它当祖宗供着,谁要是敢把这东西带出国,脑袋就得搬家。 咱们故事的主人公陈振龙,正蹲在马尼拉的码头边发愁。 这个福建来的生意人刚接到老家来信,说八闽大地闹饥荒,树皮草根都啃光了。 陈振龙攥着信纸的手直发抖,他眼前晃过小时候见过的灾年惨状。 饿得脱相的老乡躺在路边,官府放粮的棚子前排着看不见尾的长队。 要说这陈振龙,祖上三代都是读书人。 他二十岁就考上了秀才,本该顺着科举路子往上爬,偏生觉得官场太腌臜,扭头做起了海商买卖。 靠着精明头脑,他在吕宋岛混得风生水起,丝绸茶叶换回整船整船的南洋香料。 可如今再多的钱财,也换不来老家地里长出的救命粮。 码头上飘来烤红薯的香气,陈振龙鼻子一抽,猛地拍了下大腿。 这菲律宾漫山遍野的红薯,不就是现成的救命粮? 他蹲在田埂上观察过,这东西插根藤就能活,旱涝虫灾都不怕,亩产抵得上十亩稻子。 可问题是,西班牙总督早下了死命令,私带红薯出境的逮着就砍头。 陈振龙把儿子叫到跟前,爷俩蹲在货仓里琢磨对策。 头回他们把红薯藤裹在换洗衣服里,过关卡时被查了个底朝天。 海关的人拿藤条抽他们背心,骂得唾沫星子乱飞。 第二回他们把藤条编成箩筐,上头盖着咸鱼干,结果鼻子灵的番兵闻着土腥味,又把东西扣下了。 眼瞅着货船要启航,陈振龙急得满嘴燎泡。 这日他盯着船上的麻绳发愣,突然抄起剪刀把缆绳拆开。 手指头粗的红薯藤绞进麻绳里,再糊上层海泥,乍看跟老船索没啥两样。 过海关那天,番兵拿铁钩子把货舱翻了个遍,愣是没瞧出那截掺了红薯藤的缆绳有啥猫腻。 货船在海上漂了半个月,陈振龙天天猫在底舱给缆绳洒水。 等船在泉州靠岸时,那截藏着宝贝的麻绳已经抽出嫩芽。 老陈连夜带着藤条奔回长乐老家,在后山找了块沙地试种。 说来也怪,这南洋来的作物在福建土里扎了根,藤蔓窜得比野草还快,三个月就结出拳头大的块茎。 转年开春,老天爷又闹脾气,连着六十天没落一滴雨。 田里的秧苗刚抽穗就枯成一把干草,官府粮仓早见了底。 陈振龙这时候领着县太爷来到自家地头,扒开土垄露出紫皮红薯。 巡抚大人当场啃了半截生红薯,第二天就派衙役敲着锣满街喊,让灾民都来领种藤。 要说这种藤传得也快,头年还只在福州府种,第二年就传遍了闽南八县。 到崇祯年间,北边的山东河南都种上了这救命的粮食。 老百姓给它起了个土名叫"地瓜",冬天围着火盆烤地瓜,灾年靠着地瓜粥度荒年。 后来乾隆爷下江南,还特地给陈振龙后人题了块"甘薯之父"的匾额。 现如今咱们国家的地瓜产量占着全球七成,煮粥烤薯晒薯干,连酿酒做粉丝都能派上用场。 福建农科院的老专家说,当年陈振龙带回来的那根藤,搁现在得算"植物种质资源引进"的典范。 可要我说,这就是个老海商急中生智的故事。 为了老家父老能吃上口饱饭,愣是把脑袋别裤腰带上跟番邦官府斗智斗勇。 您要是有机会到长乐陈氏宗祠瞧瞧,还能看见那截被后人供起来的"麻绳祖宗"。 三百年过去,麻绳早朽得只剩几缕麻丝,可缠在当中的那截红薯藤,至今还在土里生生不息。 对此您怎么看呢? 主要信源:(新华网——八闽文脉·人物丨“中国甘薯之父”陈振龙一家七代引种推广甘薯的故事)
公元1593年,菲律宾红薯高产,西班牙殖民者不准出口,偷运者会被处死。当时,福建
飒沓风华舞
2025-05-23 10:01:11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