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的刚果。上个世纪,比利时国王殖民刚果时,屠杀了1000多万土著“立威”。然后又残酷地压迫原住民,最著名的就是“剁手”的刑罚。 19世纪末,欧洲列强掀起了瓜分非洲的热潮。英国、法国、德国都在非洲抢地盘,比利时虽是个小国,却也想分一杯羹。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盯上了刚果这片资源丰富的土地。1885年,他在柏林会议上靠着外交手腕,把刚果盆地划成了自己的私人地盘,面积足有260万平方公里,比比利时大了85倍。他给这片土地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刚果自由邦”,还对外宣称要传播文明和基督教。可实际上,他压根没想过造福刚果人,他的目标只有一个:榨取财富。 利奥波德二世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国王,他更像是个精明的商人。他不像其他欧洲国家那样让政府直接管殖民地,而是把刚果当成自己的私人财产。为了控制这片土地,他组建了一支私人军队,叫“公共部队”,人数最多时超过1.4万人。这支军队装备精良,用的都是当时最先进的武器,名义上是维持秩序,实际上是帮他抢资源、压迫当地人。他还跟当地部落签了一堆不平等条约,用几块布或几把刀就换来了大片土地和劳动力。 说到利奥波德二世的暴行,最让人毛骨悚然的莫过于“剁手”刑罚。为了逼刚果人采集橡胶,他给每个村子都定了配额,完不成任务的下场就是砍手。公共部队的士兵会把人拖到村子中央,当众砍掉手掌,甚至有时候为了省子弹,直接从活人身上砍下来,留下受害者在痛苦中死去。这种恐怖手段成了刚果的日常,目的是杀鸡儆猴,让其他村民不敢偷懒。据历史学家估计,在他的统治下,刚果人口从2000万锐减到1000万左右,有的说是1500万,有的甚至高达1300万。不管具体数字是多少,这场屠杀的规模都让人触目惊心。 除了“剁手”,刚果人还得忍受超负荷的劳动。每天工作16小时是家常便饭,稍有不慎就挨打,甚至被杀。村庄被烧毁,粮食被抢走,饥饿和疾病跟着屠杀一起吞噬生命。橡胶成了刚果的“血泪之金”,而利奥波德二世靠着这些血腥财富,在比利时盖起了豪华宫殿和纪念碑。 刚果的惨状一开始被利奥波德二世捂得严严实实。他在欧洲大肆宣传,说自己在刚果搞慈善、传福音,还在布鲁塞尔建了个“非洲宫”展示自己的“功绩”。但纸包不住火。1903年,英国外交官罗杰·凯斯门特亲自去了刚果,目睹了那里的暴行。他写了份报告,1904年公之于众,里面有照片、证词,铁证如山。照片里那些失去手掌的孩子,把欧洲和美国的公众彻底震醒了。舆论哗然,大家开始抗议,要求比利时政府管管这个“国王”。 1905年,比利时政府迫于压力,派了个调查团去刚果。结果不出所料,暴行全被证实。1908年,利奥波德二世扛不住国际社会的谴责,把刚果自由邦“卖”给了比利时政府,改成了比利时刚果。可这只是形式上的变化,刚果人的苦日子远没到头,剥削还是照旧,只是换了个更隐蔽的方式。 1909年,利奥波德二世在布鲁塞尔去世,享年74岁。他这辈子没去过刚果一步,却靠着掠夺来的钱成了比利时的“建筑之王”。他留下的豪华建筑至今还在,可没人会忘记这些砖瓦背后是刚果人的血泪。他的死没带来什么正义,比利时官方还 долго掩盖这段历史。直到最近几年,人们才开始正视这段过去。2020年,安特卫普一尊利奥波德二世的雕像被抗议者烧毁后移除,这算是对他暴行的迟来清算。 1960年,刚果终于独立,成了刚果民主共和国。但利奥波德二世留下的烂摊子,哪是那么容易收拾的?资源被掠夺一空,社会被撕裂,基础设施几乎为零,这些问题到现在还困扰着刚果。经济靠着矿产勉强撑着,可大部分人还是穷得叮当响。比利时这边呢?虽然靠着刚果发了财,但这段历史也成了国家的道德污点。近年来,比利时人开始反思,有人呼吁拆掉更多利奥波德二世的雕像,有人觉得应该在学校里多讲讲这段历史。 更广一点看,这段历史不只是刚果和比利时的悲剧,也是人类贪婪和权力滥用的缩影。殖民时代过去了,可它的影响还在。今天的刚果,依然在为当年的苦难买单,而那些发达国家呢?是不是也该想想,当年的“繁荣”是怎么来的?
1915年的刚果。上个世纪,比利时国王殖民刚果时,屠杀了1000多万土著“立威”
文山聊武器
2025-05-24 22:22:47
0
阅读: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