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文物专家赵开祥路过一废品站,突然听到一阵喧哗声:“俺这个罐子老沉哩,

提莫说热点 2025-05-25 16:06:08

1968年,文物专家赵开祥路过一废品站,突然听到一阵喧哗声:“俺这个罐子老沉哩,你给5毛钱太少了!”赵开祥不经意一瞥,顿时眼冒精光,挤进人群中大喊道:“这东西我出3块钱收了!” 1966年初春的武汉蔡甸区,村民王体坤像往常一样在田里翻地。铁犁突然卡进土里,刨开一看竟是个锈迹斑斑的青铜罐子。 这个形似水桶的方形容器,表面布满凸起的棱角和模糊的鸟兽纹路,周边还散落着五个小铜罐。 没人想到,这些被随手丢在村口日晒雨淋的“破铜烂铁”,竟是改写中国商代历史的国家一级文物。 两年后的1968年,这几个铜罐的命运迎来转折。生产队为置办宣传队锣鼓,将罐子挑到县城废品站。 收购员捏着鼻子甩出五毛钱,急得村民直跳脚。 恰在此时,时任汉阳县副书记的赵开祥路过,瞥见铜罐上隐约的云雷纹,当即掏出三块钱买下。 这个举动,让商代凤纹方罍免于被熔成铜水的厄运。 铜罐在县文化馆阁楼尘封十年后,1978年搬迁时重见天日。 武汉博物馆专家兰蔚见到这件高38.5厘米、饰有八道扉棱的青铜器时,双手都在颤抖,这是典型的商晚期方形罍,全国仅存十余件。 器身五组纹饰中,长冠凤纹与蕉叶纹交叠,兽首衔环透着狞厉之美,云雷纹底衬如星河密布,堪称青铜铸造巅峰之作。 更震撼的是,检测显示其铜料源自大冶铜绿山,印证了商王朝对长江流域的掌控。 考古队随后在出土地竹林嘴勘探,发现此处并非墓葬,而是商代贵族窖藏。 离此十里的陈子墩遗址曾出土零散青铜器,专家推测:盘龙城的商朝将领将祭祀重器埋藏于此,却因王朝衰落再未取回。 这件凤纹方罍,成为商文化深入长江中游的铁证。 如今,缺盖的凤纹方罍被武汉博物馆量身定制恒温展柜。 参照洛阳博物馆“母鼓”方罍复制的盖子,让这件颠沛三千年的国宝终得圆满。 2018年,《江汉揽胜图》挂毯作为中印领导人会晤背景亮相时,凤纹方罍的纹饰元素也被巧妙融入,它不仅是镇馆之宝,更是武汉3500年建城史的鲜活注脚。 信息来源: 武汉博物馆官网《商凤纹青铜方罍》文物档案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盘龙城遗址考古报告》 国家文物局《第一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录》

0 阅读:206
提莫说热点

提莫说热点

提莫说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