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8年,山东一乞丐讨饭28年,终于攒下230亩田、3800吊钱,接着盖了一座大房子,谁料,他跑到穷人家里,挨家挨户跪下磕头:“求求你跟我走吧,我什么都包,还帮你干活。” 山东有个叫武七的穷小子,生下来就没过过好日子。道光年间他爹走得早,七岁小孩跟着娘要饭,手里捧着破碗走街串巷。 学堂门口读书声飘出来,小武七眼巴巴望着里面穿长衫的孩子,石板路上的影子拖得老长。那年月穷人家孩子认字比登天还难,这场景在他心里扎了根。 十六七岁给人当长工,东家黑心肠。三年苦力干下来,账房先生把算盘珠子拨得噼啪响,硬说工钱早结清了。 武七不认字吃了哑巴亏,让人拿扫帚赶出来时,嘴里还在念叨:"账本上白纸黑字写着呢!"这话倒成了街坊笑话——穷光蛋哪认得黑字白纸?挨了顿毒打躺在沟渠边,他摸着肿成馒头的脸,突然明白个理儿:穷人要翻身,得先认字! 二十一岁那年,武七把破碗擦得锃亮,正式当起了专业乞丐。别人要饭图温饱,他要饭图办学。寒冬腊月单衣裹身,馊饭剩菜当宝贝,好点的吃食全拿去换铜板。 集市上耍把式翻跟头,给人当活靶子取乐,大冬天光膀子给人推磨,边推边唱自编的莲花落:"推磨推到日头落,挣了铜板办学堂,穷人孩子有书念......" 攒下的铜钱没处藏,武七盯上了举人老爷杨树坊。杨府门房见他蓬头垢面,连大门都不让进。这乞丐也倔,青石台阶上跪了两天两夜,膝盖磨出血印子。 杨举人听说这事,捋着胡子直咂嘴:"乞丐办学?千古奇闻!"可看着武七怀里油布包着的铜钱串,到底点了头。 四十九岁那年,武七的地产簿上记着二百三十亩田,钱匣子里躺着三千八百吊钱。要搁别人早盖大宅娶媳妇了,可他还穿着补丁摞补丁的衣裳,半夜蹲在田埂上数星星。 光绪十四年开春,四百吊钱砸下去,青砖灰瓦的义塾立起来了。学生影子没见着,武七急得满村转悠,见着穷人家门就磕头:"让孩子来念书吧!地里的活计我包了!" 开学那天热闹得像赶庙会。五十多个娃娃坐得笔直,武七挨个给先生作揖,腰弯得比教书先生还低。逢年过节摆宴席,鸡鸭鱼肉摆满八仙桌,他自己蹲在灶台边啃冷窝头。 学生上课打瞌睡,他扑通就跪在窗根底下;先生讲课偷懒,他对着讲台连磕三个响头。村里老秀才看得直抹眼泪:"圣贤书里说的仁义,倒让个乞丐做全了!" 山东巡抚张曜听说这事,惊得茶碗差点摔了。派人查实后,大笔一挥免了义学田赋,还奏请皇上赐匾。光绪爷御笔亲题"乐善好施"四个金字,武七这名也改成了武训——朝廷要树个教化百姓的标杆。 可这武训照旧睡草棚吃剩饭,有回见寡妇割肉奉养婆婆,二话不说划出十亩好田。 光绪二十二年春,五十八岁的武训躺在病榻上。外头学堂读书声朗朗,他嘴角挂着笑咽了气。出殡那天十里八乡来了上万人,白幡把日头都遮住了。 后来山东衙门给他修坟建祠,石碑上刻着"义学正"三个大字。再往后陶行知那些读书人搞纪念会,都说要学武训精神。 三十年风霜雨雪,要过多少冷眼,挨过多少棍棒,只有武训自己知道。可他认准了办学这条路,就像老牛拉车不回头。 如今临清城里武训纪念馆的解说员常说:"论办教育,这位可是乞丐堆里出的圣人。"这话虽糙,理却不糙。寻常人攒钱为子孙,他攒钱为不相干的穷孩子,这份心思搁哪朝哪代都算得上稀罕。
1888年,山东一乞丐讨饭28年,终于攒下230亩田、3800吊钱,接着盖了一座
良奥谈娱乐圈
2025-05-26 10:25:31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