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杭州发现“武松墓”,墓碑记载武松一生,小说和历史不一样。 那年盛夏的杭州城,涌金门城墙根下突然热闹起来,几个修城墙的工人一铁锹下去刨出块烂木头,扒拉几下发现竟是口棺材。 棺材头上明晃晃刻着四个贴金大字"武松之柩",每个字足有菜盘子那么大。 这消息像炸了锅似的,没半天功夫就传遍全城,连县太爷都带着师爷赶来看稀奇。 要说武松这人,老百姓哪个不晓得?茶馆里说书的天天讲"景阳冈打虎"、"斗杀西门庆",可谁也没想到真能挖着他的坟。 棺材撬开时,里头的骨头架子比普通人壮实一圈,工人们当场就嚷嚷"这准是打虎的武二郎"。 可仔细看墓碑上的字,故事全变样了,这位武松压根没打过老虎,倒是捅死过杭州城里的大贪官。 原来北宋那会儿,杭州知府高权在涌金门外看卖艺,相中了个耍大刀的汉子。 这人身手了得,刀枪棍棒样样精通,就是穷得叮当响。 高知府给他安排了个都头的差事,相当于现在的特警队长,武松也争气,没几年就当上提辖官,成了知府跟前的大红人。 哪知道好日子没过几年,高知府遭人陷害丢了乌纱帽,武松也跟着被赶出衙门。 新来的蔡知府是当朝太师蔡京的亲儿子,仗着老爹权势在杭州城横行霸道。 这家伙比老虎还凶,老百姓背地里都喊他"蔡老虎",武松在街头卖艺时,天天听街坊哭诉蔡知府强占民女、搜刮钱财的恶行,气得拳头攥得嘎嘣响。 有天他揣着把尖刀蹲在蔡府门口,趁那狗官出门的当口扑上去就是几刀,当场要了蔡知府的命。 这事闹得满城风雨,官兵把武松围得里三层外三层,虽说他功夫了得,终究架不住人多,被抓进大牢打得皮开肉绽。 狱卒逼他供出同党,武松咬紧牙关半个字不说,最后活活给折磨死了。 老百姓念着他的好,趁夜摸到乱葬岗捡回尸骨,在西泠桥边草草埋了,立了块青石碑记着这段故事。 要说这墓修得实在寒酸,棺材板薄得跟门板似的,连个陪葬的铜钱都没有。 当年上海滩大佬杜月笙来杭州逛西湖,看见武松墓荒草丛生,石头缝里都长野花了,当场掏钱让人重修。 1924年迁坟那会儿,工人们发现棺材早就朽烂,骨头装进陶罐另埋了,后来1964年搞建设,墓又被平过一次,直到2004年才照原样恢复。 真实历史里的武松虽然没干过这些惊天动地的事,但敢单枪匹马刺杀贪官,这份胆气比打十只老虎还难得。 老百姓给他修墓立碑,说到底还是敬重那股子为民除害的侠义精神。 现如今去西湖边逛,武松墓就挨着苏小小墓,青石供桌常有人摆鲜花水果,导游讲解时总爱说"这儿埋着两位名人,一个是青楼才女,一个是热血汉子"。 墓碑上"宋义士"三个字漆得锃亮,过往游客听了真实故事,反倒觉得比小说更带劲,毕竟书里英雄能活八十岁,现实中的好汉三十岁就舍了性命,这份血性更叫人唏嘘。 要说这墓还有个蹊跷处,棺材里尸骨虽说比常人高大,可要按《水浒传》里"身长八尺"的描写,那得有两米四几,比姚明还高半头。 考古的先生们琢磨,估计是施耐庵为塑造英雄形象夸大了尺寸,真正的武松应该就是个壮实汉子,靠的是真功夫不是个头唬人。 这事也给后人提个醒:历史故事就像西湖醋鱼,传着传着容易添佐料,好在有地方志《临安县志》《浙江通志》白纸黑字记着,有西泠桥畔的墓碑为证,才没让真英雄的事迹埋进土里。 下次要是再去西湖,不妨到武松墓前鞠个躬,敬的是九百年前那个敢向贪官捅刀子的卖艺汉子,这份胆气,放今天照样叫人佩服。 参考资料:《水浒传》
清朝乾隆年间,窗外蛤蟆叫,皇帝乾隆问刘墉:“殿外何事喧哗?”刘墉一听,心想大家都
【5评论】【11点赞】
古道西风
无知!宋时8尺合现在多少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