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为何对哈佛下狠手?打击“反犹”只是借口,或动摇美国国本。 美国联邦法官一纸裁决,暂时冻结了政府对哈佛大学国际学生项目的“封杀令”,让这场震动全球教育界的风波迎来短暂喘息,但这场以“打击反犹”为名的行政禁令,已然撕开美国高等教育与政治博弈的深层裂痕。 2025年5月22日,美国国土安全部突然宣布撤销哈佛大学“学生与交流访问者项目”(SEVP)资质,立即禁止该校招收国际学生,并要求现有6800余名持F/J签证的外国师生60天内转学,否则面临驱逐出境。 政府给出的理由是哈佛校园存在“反犹主义”,纵容支持巴勒斯坦的抗议活动威胁国家安全,然而次日,马萨诸塞州联邦法官艾莉森·伯勒斯紧急叫停该政策,指出其可能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害”。 这场交锋背后,是特朗普政府与顶尖学府长达数月的角力,早在4月,政府就以“未配合提供国际学生档案”为由,冻结了哈佛22亿美元联邦拨款和6000万美元合同款项。 当哈佛拒绝按政府要求调整招生政策、课程设置和学术审查机制后,行政部门的打压层层加码——从切断资金链到威胁取消免税资格,最终剑指国际教育命脉。 数据显示,哈佛国际学生占比高达27%,来自140多个国家,其中中国、印度、加拿大位列前三。这些学生不仅是学费主力(国际生年均学费超6万美元),更是科研核心力量:超40%的实验室研究员、60%的工程学科博士生为外籍。 政府禁令若实施,哈佛医学院将流失83%的博士后团队,公共卫生学院5个重点项目被迫中断。 法律专家指出,政府的“程序漏洞”可能成为哈佛翻盘关键,联邦法官在裁决书中强调,行政部门既未提前通知校方,也未提供明确证据链,更剥夺了申辩权利,涉嫌违反《行政程序法》和宪法第一修正案。 哈佛诉讼团队还揭露,国土安全部长诺姆曾在福克斯新闻直言“要将此模式推广至其他高校”,暴露了系统性打压意图。 这场风波折射出美国社会三大撕裂点,学术自由与政治干预的边界:政府要求哈佛审查课程中的“反美内容”、公开教师政治倾向记录,被校长加伯斥为“越权操控学术治理”,哥伦比亚大学此前妥协类似要求后,被迫裁撤180名研究人员,中东研究项目遭政府监管。 移民政策工具化趋势:将学生签证与意识形态挂钩的操作,打破了延续80年的学术移民传统,2024年赴美留学生同比骤降17%,英国、加拿大高校趁机推出“人才救济计划”。 精英教育体系的信任危机:哈佛捐赠基金规模达532亿美元,但政府指控其“利用国际生充实金库却危害国家安全”,试图将经济议题意识形态化。 深层次矛盾在于价值观冲突,支持禁令的保守派议员声称“外国学生传播极端思想”,而硅谷企业家联名反对称:“75%的人工智能顶尖论文作者持非美国护照,封杀哈佛等于摧毁创新引擎。”这种割裂在总统大选年愈发尖锐——民主党候选人指责禁令“自毁长城”,共和党则鼓吹“优先保障本土学生权益”。 受影响群体的困境更令人揪心,印度籍博士生苏米特·帕特尔向《纽约时报》描述:“实验进行到关键阶段,转学意味着三年研究归零。” 尽管法院暂缓执行,但5月29日的听证会将决定这些学子的命运。 这场风波的影响早已超越哈佛围墙,英国教育部宣布扩大“全球英才签证”配额,新加坡国立大学启动“紧急招生通道”,目标直指受影响学者。
特朗普为何对哈佛下狠手?打击“反犹”只是借口,或动摇美国国本。 美国联邦法官一
文史充点站
2025-05-26 11:25:46
0
阅读:1